“老张!食堂的香味又飘出来了,还不快收拾收拾出门!”“走走走!这食堂就是比家里准点,跟着俺儿生活的时候,我还得等他干完活才能吃上饭!”10月10日中午,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张黄镇袁洼村的幸福院食堂里准时飘出了阵阵饭香,村民杨秀英和老人们相约前往。而出乎老人们意料的是,这一天,村“两委”还按他们前两天填写的“心愿清单”请来了镇曲艺协会演出,引得饭桌前叫好连连,“台上唱着曲子,厨房包着饺子,每天都是好日子!”
吃过饭后,杨秀英回到房间和远在上海的女儿视频聊天,讲述着这一天的事。在她看来,幸福院里的看护服务专业又暖心,旁边的邻里中心则通过引入超市、诊所、理发店等解决了各类生活急需,这种足不出村的养老模式让老人舒心、子女放心。今年,经过持续探索,鱼台县决定对“幸福院+邻里中心”养老模式进行推广,全县列支778万元专项资金进行软硬件配备,力保农村老人安享晚年,这种做法受到一致好评。而这,只是济宁市致力于打造“有温度”城市、不断创新民生服务的一个缩影。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民生服务品质的升级,则要仰赖深入的需求摸底和大胆的政策创新。
为实打实地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今年以来,济宁市着重围绕“一老一小”服务优化、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等关键环节做文章,先后争创省级以上改革创新成果37项,“济时救”即时救助机制建设、“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一批创新政策,成为各自领域内的优秀案例和推动民生福祉提升的实抓手。
正所谓“一老一小”总关情,当今社会,最需要呵护的群体就是老人和孩子。除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进行养老模式创新外,济宁市还出台了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济宁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改造敬老院17处,116处老年人食堂投入运营,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193张,增加护理型床位2244张。与此同时,针对全市7977名孤困儿童,创新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为1000名困难儿童圆梦微心愿,5506名儿童免费享受政府为其购买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密织的保障网,实打实地把“一老一小”保护了起来。
日前,金乡县马庙镇杨官村村民李瑞兵家突增的大额医疗支出被“济时救”大数据系统精准筛选了出来,原来,李瑞兵的女儿李可心因患肝母细胞瘤入院接受治疗,个人负担达到了9万多元。救助预警发出后,杨官村社会救助协理员第一时间入户了解情况,确定看病就医确实给一家人带来沉重负担后,紧急协助其申请了7000元的临时救助金。鉴于后续治疗花费依然较大,马庙镇今年8月将其纳入了低保家庭之列……大数据加持下送上门的救助服务,被一家人感动地称为“及时雨”。
为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济宁市今年继续完善“济时救”即时救助机制,健全“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数据预警、即时救助、跟踪转介”的数字化救助体系,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在此基础上,济宁市所有村居均设立起社会救助工作站,基本实现了乡镇街道随时受理、即时确认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
创新手段加持下,“济时救”即时救助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今年济宁市新纳入低保、特困人员15175人,共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人口19万余人,居全省第3位。其中,低保15.1万余人,特困3.9万余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1.1万余人,保障人数均超过去年12月保障人数;全市实施临时救助2.18万人次,超过去年全年临时救助总人数,发放临时救助金2249万元。
“办好民生实事要重视调研,真切、精准地摸透民生需求,汲取群众智慧,然后创新性地设定方案、用心落实,才能把好事办准、办好!”济宁市民政局局长马国安表示,济宁将继续以政策创新打造“暖心之城”,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尝试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