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提前三年完成7047万亩农业水价改革任务,用水观念转变,节水效益明显
价格杠杆倒逼农业节水
□记者 方垒
阳春时节,齐鲁大地陆续进入小麦灌溉高峰期。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60%。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省情水情,我省因水制宜,多措并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于2016年起试点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探索利用价格杠杆倒逼节水增效。截至2022年底,全省7047万亩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比计划提前三年。近日,记者走访东营、滨州、德州等市,看一看水价改革杠杆如何推动农业节水。
计量到户
3月13日,阳信县金阳街道西边村的麦田里,农民正抢抓小麦返青关键期,给麦苗浇水。
“只需打一个电话就能浇地!”阳信县金阳街道种粮大户王玉将IC卡插入灌溉泵站控制箱,拿出手机拨通电话,随着电话里嘟声响起,眼前的出水口便喷出了水。“这样的出水口大概每隔50米就设置一个,需要浇哪块地,拨打电话发送指令,即可实现远程开关。”
如今,像这样的智慧灌溉模式已经覆盖了阳信县40万亩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区。“每个灌溉设备都安装了射频控制系统,群众插卡取电,手机遥控,通过以电折水就能实现计量到户。”阳信县城乡水务局局长刘希柱说。
用多少水,交多少钱,老百姓的节水意识也慢慢树立起来。“以前是大水漫灌,一亩地浇一次怎么也得100多立方米水,还得自己拉着柴油机,架上‘小白龙’从河里抽水,费时又费力。”王玉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输水管道直接入地通往田间地头,既减少了渗漏,又能精准控制,每亩次可节水约20立方米,设备钱也省了,浇一亩地的成本从原来40元降到现在的20元左右。
为确保节水效益持续,阳信县探索实施“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模式,将灌溉工程经营权移交相关公司,逐步实现水费征收、工程管护规范化和专业化。“公司24小时全天候服务,对群众反映的出水口损坏、管道破坏、控制系统故障等问题能及时抢修。”刘希柱介绍,全县40万亩改革面积,实现亩均节水约40立方米,年节水1600万立方米。“按去年用水量折算,相当于省出全县一年半的城乡生活用水。”
明晰水权
“一亩地每年的水权指标是179立方米,节水改造后,不仅能满足浇地需求,省下的水村委会还能回购。”近日,宁津县刘营伍乡村民张霞正忙着浇小麦。这几年通过水权交易,她尝到精打细算省水的甜头。
张霞口中的“水权”,是宁津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的一项制度创新。宁津县按照“区域分配原则”,将全县1.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指标作为初始水权,分配到各乡镇。水权确权到户、发证到村,向村委会颁发集体水权证书,注明每户水权量、可转让水量、转让条件等信息,真正使水权看得见、摸得着、可转让。
“当用水户用水量超过其水权时,就需要重新购买水权,否则无法实现灌溉。相反,结余下来的水权可以交易。”宁津县水利局副局长孙洪亮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县累计水权交易645万立方米,交易金额32.25万元。
此外,宁津县还配套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节水奖励等机制,尤其是对节水成效显著的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给予补贴。“过去浇地按亩收费,现在按水量收费,少用少花钱,还能得奖励。”宁津县刘营伍乡庞寨子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海瑞说,去年1200亩土地拿到了1万多元节水奖励。
“有了激励,大家都想尽方法节水。”孙洪亮说,比如农户自发改大畦为小畦,田畦变窄变短,水流更快;家庭农场推广卷盘式喷灌机、半固定式喷灌机等节水设备。
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修婷介绍,目前我省改革区内核定的农业水价基本达到了运行维护成本水平,下一步我省还将开展末级渠系以下农业水价执行情况摸底调查,同时督促各地继续探索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节水的积极性。
灌区改造
得益于农业水价改革和国家引黄灌区续建配套等政策,去年7月起,东营市垦利区投资2500余万元,对路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包括干支渠节水衬砌,未衬砌渠道进行边坡整修,新(改)建节制闸等水工建筑物60余座等,大大提升了引水灌溉过程的节水能力和灌溉效率。
“如今春灌期4.5万亩灌溉面积,浇头一茬返青水只需要10天时间、540立方米水就能完成,比之前少2天,还能省下160万立方米水。”垦利区水利局副局长边永平说,以前引水渠道都是土渠,输水过程渗漏严重,再加上部分支渠、斗渠节制闸老化失修,供水效率大打折扣。
灌区的现代化远不止于此,借助我省数字孪生水利改革试点契机,如今在垦利区0.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已实现由“凭经验要水”向“凭数据供水”转变。“利用田间安装的土壤墒情监测站、气象站,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分析数据,可实时感知农作物的种类、种植面积、土壤含水量等数据,依据数学模型和算法,能测算出不同生长时期的灌溉需求,如什么时候开始灌、大约需要多少水。”边永平说。
统计显示,近两年,我省沿黄9市65处灌区均完成农业节水工程,共整治衬砌渠系1.49万公里,配套改造涵闸、渡槽等建筑物1.54万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800余万亩,灌区骨干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灌溉周期平均缩短3.3天,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全省6处灌区正开展数字孪生灌区试点,通过先行先试深入推进灌区现代化。
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宋书强介绍,今年,水利部将启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我省将抓住试点的有利契机,紧紧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这个“牛鼻子”,进一步挖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深入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