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国陆 报道
本报济南讯 近日,记者从济南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三年来,省城的国控断面水质指数实现“三连跳”,2022年水质指数跃居全省第一。济南创新打造水环境治理模式,进行精准防控、联防联动,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据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济南市国控断面水质指数4.42,同比改善11.3%,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三连跳。2021年水质指数4.92,全省第二,同比改善10.7%。2020年济南的水质指数5.45,全省第三。
同时,济南的国控断面劣五类水体和五类水体彻底清零。小清河水质年均值实现“四连升”,2019年辛丰庄出境断面水质告别长期劣Ⅴ类水质,2020年小清河全线通航施工,仍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2021年首次达到地表水Ⅲ类水平;2022年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主要污染物指标较2018年分别改善40.7%、92.7%,创有记录以来40多年的最高水平。作为重污染河流水质改善的典型成功案例,小清河国家“美丽河湖”申报工作目前也在积极推进。
近年来,济南市走出了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有效治理的发展之路。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济南汇聚专家智库会诊团队,结合实践排查、融合技术帮扶,开展全流域系统诊断,采用“晨部署—日排查—晚总结”的模式,每天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控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同时,济南建立了“国标站+微站”的全域监控系统,在省内率先采用水质指纹溯源分析技术,将水环境问题与在线数据相结合,通过“人防+技防”,实时监控水质,闭环高效解决水污染问题。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管理处处长李计珍表示,靶向聚焦、系统治理是另外一大法宝。济南加强顶层设计,改变传统的“碎片化、末端化、多头化”管理弊端,构筑污染防治大格局。人大、政协、纪委、检察院等关注介入,生态环境、水务、城管、农业等部门联合督导,与泰安等邻市建立流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模式。济南大力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补齐治污短板,从源头抓起。去年建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36个,总处理能力204.0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接近八成,投入11.96亿元,42条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此外,济南强化陆海统筹治理,系统推进黄河、小清河、徒骇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推动重要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施入黄支流综合整治,有效控制黄河济南段总氮浓度。
济南借助新技术、新机制,打好水生态环境治理“持久战”,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感知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生态黄河监管平台,实现水环境闭环监管。同时,建立地表水横纵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去年累计发放省级地表水生态补偿资金2700万元、市级地表水生态补偿资金1812.9万元,有效激发了各区县治污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