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中,稻田面积63.09万亩。同时,济宁市是京津冀“2+26”通道城市,是山东省沿黄9市之一,域内南四湖是南水北调的调蓄湖泊,入湖河流水质要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记者昨日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围绕稻田退水治理,该局成立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服务指导组,委托中国农业大学编制了《济宁市南四湖流域主产稻区氮磷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治理原则,并制定了《济宁市稻田退水治理工作方案》,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环湖稻区综合整治和生态化改造。其中,2021年(第一期)9.35万亩,2022年(第二期)38.04万亩,剩余15.7万亩于2023年(第三期)全部完成。
据介绍,济宁市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控释肥、生物菌肥等新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预警预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积极推进秸秆打捆离田,不仅有效减轻种植户的劳动强度,防止秸秆乱堆乱放、倾倒沟渠对水体污染,还能解决焚烧隐患、减轻大气污染。
按照“容纳、节制、净化、循环利用”的理念,济宁市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扩大主干渠水体承载量,形成相互联通的系统,合理设置节制闸,控制水的流向,在主干渠两侧内,培植吸收、净化功能强的植物,对水体进行过滤净化和吸收净化,改善农田退水水质,对主干渠储存的农田退水,实现了循环利用。去年以来,新建、改建排灌站18座、修缮14座,新建桥涵闸962座、修缮450座,硬化沟渠137.7千米,沟渠清淤507.1千米。
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济宁市在沿河沿湖区域建设提升稻藕虾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发展稻藕虾、稻蛙混养,完善稻藕虾、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小龙虾、黑斑蛙可以摄取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小龙虾、黑斑蛙的排泄物又可以起到肥田的作用,水稻和小龙虾、黑斑蛙的品质共同实现提升。2021年以来,济宁市新建改造稻藕虾(蛙)基地2.2万余亩。此外,济宁市还在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各镇街结合实际,对原有排水沟渠系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利用野生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对氮、磷等物质的吸收作用,提高水体净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