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春风拂过群山环抱中的张家沟村茶园,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到处都是新抽的茶芽的香气。65岁的祁玉领老人站在自家茶园里喜滋滋地说:“浇过水的茶树就是不一样,你看这芽叶,长得多饱满。过个十天半月,就能采茶了,比往年能提前好几天。”
新型土地流转模式
解了望天收茶园的渴
位于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的张家沟村,是一个山区丘陵村。“这些丘陵地以前根本浇不上水,种树不长,种粮食完全是靠天吃饭,一年也收不了几百斤,有的就干脆荒着。前几年看到山下的茶农种茶效益不错,村里就带领群众把这里改造成了茶园。”村党支部书记刘臣介绍。
茶树栽上了,可浇不上水,茶叶产量就上不去,品质也一般,收入连别人的一半也赶不上。加上侍候茶园是个辛苦活,有些村民颇有怨言,有的干脆说,把茶树刨了算了。
山下倒有两个小水库,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村里也想把水引上山,可是一算账,要花20多万元,就打了退堂鼓。
转机出现在去年。2021年的6月20日,张家沟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后,和日照茶仓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照茶仓”)签订了茶园流转托管协议,开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紧密型合作。
这是一种与以往不一样的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后的茶园,仍由茶农各自种植,但种植的标准由日照茶仓来制定;日照茶仓集中向茶农提供防草布、海藻有机肥、绿色农药等,合作社统一进行绿色防控,避免茶农在虫害时期使用化学类农药,保障整个茶园的质量安全;日照茶仓按照每亩1000元进行补贴,其中30%用于合作社进行茶园监管和维护,70%用于茶农分红补贴;到鲜叶采摘季,茶农采摘的鲜叶由村合作社统一收购,日照茶仓以高于市场价的5%回收。
“这种模式,一方面可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因原料质量把控不严格,产品工艺水平不高导致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可让企业有安全可靠的原料基地,无需耗费巨大的人力从头打造有机茶叶种植基地,可以专心打通上下游,进行茶叶品牌化运营。”日照茶仓董事长赵会会介绍。
土地流转了,协议签好了,如何与合作社一起,把群山环抱中的张家沟村茶园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标准茶园,成了赵会会面临的难关。而让流转的253亩茶园喝上“越冬水”和“返青水”,是最为迫切的。
今年年初,原本打算等待相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的赵会会,决定不等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们企业先拿钱干起来。”
很快,山顶上修建了两个大的蓄水池,可以通过水泵逐级把水提到这里,再通过管道连通到茶园地头。3月22日中午,刘臣兴奋地在“张家沟土地股份合作社”微信群里宣布:“小农水这两天实验成功,12:30所有股东代表到办公室开会,商定管理人员。”
正式通水的那天,村子里洋溢着一股“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悦,茶农们争先预约浇园。
“绿色防控”管茶园
茶农收入翻一番
最难的事情解决了,赵会会随即又采购了海藻有机肥和防草布。“防草布铺在茶垄之间的空里,可以保持土壤的湿润,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如此一来,又杜绝了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
700元的分红补贴,900多元的农药和有机肥,400元的地膜,全是日照茶仓免费提供。每个茶农心里都有一个明白账:托管后,一亩茶园一年又多增收2000元!
算清账的茶农们,对新的种植管理要求“举双手支持”。对张家沟村茶农们来说,这些新要求,都是稀罕事,也是事关他们今年茶园收成的大事。所以,他们最近没少往山上跑。
3月29日,装载着防虫害农药的无人机也来了,盘旋穿梭在茶园上空,把茶园飞防了个遍。
“可好了!在地头接上管子就能浇水,茶园今年能喝饱水了。肥不用自己买,现在药也不用我们背着喷雾器打了,省工省时省力还给我们省钱。”74岁的茶农宋全来感慨地说。
“进了合作社,要求任何人不准再背喷雾器上山打药了。合作社也是保证茶叶质量,为了让我们的茶叶卖出好价钱,我们一定做到。”宋全来说,“两亩半茶园,往年打药,得从山下背水上山,打一遍药得一天,两个肩膀被喷雾器勒得生疼,现在小飞机一会就能打个几十亩,给我们省时间省人工,确实好。”
岚山省级农高区茶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让张家沟村合作社监管山上400多亩茶园更加精准、高效。此前,按照产业智慧化、品牌高端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岚山区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茶园、鲜叶市场、企业加工车间布设了茶园环境监测设施、AI视频监控、语音警示广播系统等物联网设施。现如今,通过手机APP,刘臣就可以实时查看茶园情况,若有违规施用农药、违规采茶的,监控平台上看得清清楚楚。
种了多年茶的宋全来,从没像今年这样期待着春茶的开采。“茶园改造换模样,茶农增收有指望啊!今年我们村茶园亩产收入跟其他茶叶专业村看齐,翻番没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日照市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茶农签订这种托管模式,最终实现全域茶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