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双双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李 烨 张大伟
曹 伟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麦收时节,素有“黄河粮仓”之称的德州市齐河县披上了一层黄橙橙的“外衣”。
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近日,记者来到黄河岸边探访麦收景象,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农民挑稳“金扁担”。
6月9日,在晏北街道丁庄、徐坊几个村的大片麦田里,27辆收割机组成的农机队伍渐次排开,场面颇为壮观。随着“轰隆隆”的声音渐渐远去,“麦收铁军”身后只剩整齐的麦茬。
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经理宋源介绍,该公司加入今年麦收大军的30多辆农机和农机手,主要来自县内3个合作社。
齐河县军华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张博士村,与齐力新合作多年,张正军不仅是理事长,也是农机手。据他介绍,附近几个村庄的收割机大都加入了农机合作社,不再单打独斗。而合作社又依托规模较大的农业服务公司,有机会收割大规模成方连片的麦地,一台收割机每天能多收20亩地。
刘桥镇西杨村年丰粮食种植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办,全村3305亩耕地全部纳入合作社托管范围,这在小麦抢收时发挥了很大优势。今年,本村3台收割机和从安徽调来的3台收割机组成一支“麦收小队”。“除了我们自己村,齐力新‘接单’后也会给我们,反正闲不着。”村党支部书记李化庄说道。
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董永介绍,齐河已连续13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1亿公斤以上,今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近110万亩。作为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试点县,目前累计发展专业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等经营性服务组织486家,粮食生产综合托管率达到80%以上。“在此基础上,我们甄选其中综合能力强的35家,加入齐河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库,服务对象主要为参加生产托管项目的小农户,要求其补助资金和面积占比应高于60%。”董永说。
6月10日,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王芽子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690亩地一派丰收景象。“来收割的是进口收割机,漏粮率只有千分之一,每亩地多收20斤。今年亩产1100斤,以前卖给粮贩,现在跟着‘大集体’,直接卖给中储粮。”王芽子村党支部书记、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尹东祥介绍。
尹东祥口中的“大集体”,名为粮食安全生产联合体。去年以来,桃园街道办事处立足22个村庄2万亩粮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串联,打造粮食安全生产联合体。联合体主要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鲁望规模农业服务平台、中储粮四个产业链经营主体参与。
麦收期间,鲁望规模农业服务平台发挥2万亩地规模优势,低成本对接农机服务。统一种植的济麦22和师滦02-1,订单销往中储粮、鲁粮集团。
种田30年的尚洪伟承包了769.5亩地,今年是他第一年加入联合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沾光了”:“700亩地和2万亩地的议价能力是不同的,农资集中采购成本节省20%,小麦订单销售价格高10%,每亩土地增加50元利润。服务平台还有专门种植技术部,里面的硕士博士制订植保方案。”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吸收了一家一户传统种植户,联合体则吸收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两类主体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而平原土地鲁望公司则破解怎样种地。
去年以来,平原土地鲁望公司与桃园街道22个村签订协议,流转了近2万亩土地。还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为农服务中心”,形成日烘干1万吨粮食烘干能力和2万吨粮食仓储能力,对接中储粮、鲁粮集团等生产优质麦,对接中国农科院、高校院所完成50个小麦、玉米品种的小试、中试。
“今年粮食安全生产联合体订单化种植达到2万亩,接下来将继续在其他乡镇开展订单化种植,计划2-3年时间覆盖平原县20万亩土地。”平原土地鲁望公司总经理张研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