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即墨区的一间智能工厂里,每天能够完成4000多套个性化服装的生产。乍一看去,这里似乎与传统工厂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仔细观察却发现,每一个工位都有一块小型数据终端显示,所有的指令都从这里发出。
李德兴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26年,曾经需要在车间不停巡视的他,现在只需要借助电脑里面的20多个软件,就能完成从布料管理到成品包装的全部过程。
青岛市即墨区,被誉为“中国针织名城”,拥有4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早在2016年,这里就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互联网工业发展办公室。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两化”融合及产业赋能工作专班组长闫丕云介绍,互联网工业发展办公室成立之初,人员都是从各个单位抽调来的,大家不懂工业互联网,于是每个周五都一起学习业务。
闫丕云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在于企业遭遇的危机。由于原材料、人工等各项成本上涨,当时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订单流失、效益下滑的严峻局面,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闫丕云认准了工业互联网这个大方向,但一开始,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
青岛瑞华集团董事长程显玉回忆,服装行业当时效益非常低迷,“大家都很痛,拿钱的时候都很痛。”
闫丕云称:“当时进行了工业互联网改造的企业,订单7天就可以出货,可能瑞华得20天。等你20天干出来以后,人家新的产品又出来了,新的订单又出来了。企业就是背水一战,不改就没有发展前途。”经不住闫丕云变着花样的“洗脑”,2017年下半年,程显玉终于下定了改造的决心。
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设立,也是在这一年,即墨成为全国首个“互联网+”中小企业示范区。
2018年的5月份,青岛市即墨区重新修订了政策,每一家企业每投入100万元,政府给予18%的补贴。2020年,即墨将工业互联网改造项目奖补比例提升至25%,奖补金额提高到最高300万元。如今,即墨已经完成339家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还有115家企业主动报名申请工业互联网改造升级。
2018年以来,山东全省大力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 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投资占比超50%,致力打造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