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志海 通讯员 彭华 关晨歆
最美的风景是“宜居”,最好的感受是“幸福”。为进一步提升东营市城市品质和竞争力,2018年9月1日,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为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多次实地督导有关项目落实,强调要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品质提升和精细化管理,让市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年来,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创新实践,以“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湿地城市和无内涝城市建设,使东营的湿地生态特色优势更加彰显。
构建以湿地为核心的“蓝绿空间”体系
考察一座城市,首先要看规划。
东营拥有独特的城市风貌资源,怎样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推进湿地城市建设,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资本?在推进城市品质变优进程中,东营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坚持高标准保护,实施一批水系贯通、湿地修复、公园绿化工程,计划到2022年,构建起以湿地为核心的中心城区“蓝绿空间”体系。
坚定扛起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责任,制定实施湿地保护条例,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进展顺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五年提高21.5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河流保持稳定达标,东营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厚植“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底色。聚焦重点工程项目,推进11条水系贯通工程,重点对广利河、溢洪河、东营河及内水系环境实施综合治理,做好“水文章”;实施总面积110平方公里的天鹅湖城市湿地工程、东三路生态湿地工程、东八路生态环境改造提升工程……5个湿地特色片区、9条湿地特色景观带,串联起城区的大片湿地、水系、湖泊、水库。
如今的东营,一个个规划正从“蓝图”走进现实。
彰显城市魅力
近年来,东营市深入探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层次的城市规划、高标准的生态保护、高质量的城市服务是城市留住企业家和年轻人的“硬件”,是“双招双引”竞争中的名片,更是“旅游富民”的招牌。
“这片七十多亩的林子栖息了近7000只白鹭,每年3月至10月繁殖期,白鹭就会飞来这里孕育下一代,这样的景致在城市中真是难得一见。”东营白鹭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佳粟介绍说,白鹭湿地片区开发建设以来,区域内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原来的荒地、洼地变成适宜市民生活的乐园。据统计,去年“十一”期间,白鹭园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
为打造彰显湿地魅力的标志性片区,东营市在塑造湿地风光的同时,适当融入城市功能,推进实施白鹭湿地景区、天鹅湖城市湿地景区等重点生态旅游项目落地,着力打造集“蓄洪、生态、旅游、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湿地风景区。实施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高品质生活样板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湿地城市风貌展示区。
如今,东营市“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变成了集约高效、宜居适度、生态优美的城市新图景,一座富有特色城市价值、产城人高度共融的活力之城已现雏形。
城市管理精细化
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但品质提升是从细处“见真章”。东营市以精细化城市管理为抓手,让“智慧城管”融入城市每个细节。
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达到192个、覆盖率17.45%,村庄417个,覆盖率25.44%。
强力推进无内涝城市建设,天鹅湖蓄滞洪工程达到蓄滞洪水4000万立方米条件,东营河实现全线贯通并达到行洪条件,中心城整体防洪排涝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
为实现交通精细管理,在多个主要路口增设交通诱导屏20余块,配套建设了导流线,通行效率提高了30%以上。
城市品质,不仅在于配齐发展硬件,更在于处处关怀民生。面对城中村、老旧小区这些“硬骨头”,东营市实施一系列惠民项目,实现油地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整合盘活公共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是城市保持活力的来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群众乐享便利的民生福祉,东营的城市特色与空间品质也在悄然重塑。
东营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将进一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下,东营建设城市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