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受到黄河等河流影响,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虾类繁衍,黄河口文蛤、河口刺参、河口对虾等渐有名气
➤针对海洋渔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河口正瞄准海产品牌化,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高效生态的“海上河口”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吴书光
河口,顾名思义为大河入海口。
渤海南岸,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就在黄河入海口北侧,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长214公里,占东营全市海岸线的一半;这里的近海受到黄河等河流影响,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含盐度低,适宜多种鱼虾类繁衍,建有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多年来,河口区向海谋强,培育出“贝、参、虾”三大富民产业,黄河口文蛤、河口刺参、河口对虾等渐有名气。针对海洋渔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河口瞄准海产品牌化,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高效生态的“海上河口”。
盐碱荒滩崛起“黄金海岸”
骄阳之下,秋日的渤海湾滩涂一片金黄,在这片“黄金海岸”上,顾秀亮养殖的近200亩南美白对虾进入了收获期。
“目前价格是18元一斤,比去年稍低,但是今年的虾长势好、产量高,这季销售期能有差不多3个月。”顾秀亮说,因为品质好,这里的水产品很多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待这批对虾收获完成,100多亩海参也将上市,一年下来这片滩涂能为他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顾秀亮的生活远没有这样富足。他所在的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东六合村北距渤海11公里,地势低洼,土地盐碱严重,村民们的生活一度困窘。尤其是饱受用水短缺困扰,这片盐碱地曾经流传着一句话:“宁让吃顿饭,不让喝碗水”。
由于黄河改道淤积成陆,黄河口土地多、土质肥。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四面八方的拓荒者相继汇聚到这里,垦荒种地、繁衍生息。
但滨海“劣势”很快显现。20世纪90年代,东六合村连续经历2次大海潮,农田全部被淹,盐渍化严重,无法耕种。东六合村近二十年来多次开发农田,但受到海水入侵,上农下渔、棉花种植等均先后失败,人均3亩的耕地年收入1800元。
“那时候只能说是勉强过日子。集体收入很少,村内道路泥泞,土坯屋林立,条件很差。”东六合村党支部书记王云龙感慨。
如何把滨海劣势变为优势,告别向盐碱土地要饭吃的传统观念,东六合村开始打起了海的主意。
顾秀亮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世纪末,他承包了100多亩滩涂开始养殖东方对虾和梭子蟹。看到顾秀亮等有了收益,村民们陆续加入海水养殖大军,先后引进了日本斑节虾、南美白对虾等优良品种,沿海海滩逐渐成为“黄金海岸”。
开发滩涂也给村里带来红利。2015年底,东六合村开发各类滩涂养殖业和盐厂近5万亩,成为渔业专业村,年景好的时候村里423位村民每人每年能分2万多元。
河口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陈凤和介绍,去年以来,河口区成功落地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等11个渔业示范项目,以科技赋能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产业富民
驱车在河口区新户镇北部地区,满眼一望无际的水面,夹杂着海腥味的海风扑面而来。目前,河口区渔业养殖面积达到56万亩,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文蛤等优质贝类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到12.73万吨,产值17.9亿元,渔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以高档消费品海参为例,2004年之前,河口没有海参养殖,河口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黄光明说,考虑到海参营养价值、经济价值高,经过多年摸索,河口海参产业从无到有,养殖面积达5万亩,育苗水体达40万立方米,年产值3亿多元。
山东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海参、对虾的育苗及养殖。80个海参育苗池中,从麦粒大小的海参苗到手指长的海参都有。公司总经理任子文说,海参苗既自用也大量外销,年产三四万斤海参。
除了海参,河口区有独特的贝类养殖,也因贝类资源丰富,还在2008年底经国家海洋部门批准设立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主要保护以文蛤为主的底栖贝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提及贝类养殖,绕不开始创于1999年的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公司现有10余万亩确权海域,有30多种水产品,还创办了贝类专业合作社。公司总经理许家磊说,公司定期投苗增殖、轮捕放养,2008年建成了山东省第一家贝类育苗场,开展贝类苗种繁育,仅贝类年产就达两万余吨。
面对渔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疑问,黄光明说,这些产业尚不能强区,但可以富民。以对虾为例,反季节设施化养殖一斤虾的成本约15元,成本较高,但春节前后卖到大城市每斤售价平均超过45元,效益喜人。
黄光明说,河口区对虾养殖面积25万亩,工厂化对虾养殖水体达到12万立方米,形成了以大田养殖、参虾混养、工厂化养殖、淡水池塘养殖及鱼虾混养为主的养殖格局。
河口区倡导生态养殖模式,力争打造健康、生态的海产品,已有“入海口文蛤”等19个水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5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4处。
向品牌要发展
尽管海洋渔业经济稳步发展,河口区海洋渔业还面临一些挑战。如以鲜活水产品销售为主,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渔业经济附加值低;品牌创建工作滞后,渔业企业对自身普遍存在产品定位低、信心不足的现象,品牌创建的主动性不强,品牌知名度不高。
河口区委副书记、区长田兵兵说,河口区正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创品牌、强监管以及统筹发展其他海洋产业为主线,全力推进海洋强区建设。
河口提出打造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的河口海洋渔业产业品牌。河口刺参201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河口正以此为契机,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种苗繁育基地,力争通过2到3年的发展,实现年产刺参6000吨。
早在2008年底,黄河口文蛤就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全国海洋贝类中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殊荣的产品,但“天下第一鲜”的牌子还不够响亮。陈凤和说,他们正全面整合区域内资源,争取利用5年的时间,打造“中国文蛤之乡”。
同时,考虑到河口对虾是海水养殖,虾青素高,河口区正在制定河口生态虾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对虾生态养殖,建立起从育种到养成整个链条上的养殖体系标准。3年内实现全区年产对虾1万吨,让河口成为国内知名的对虾生产基地,叫响“河口对虾”品牌。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做大做强渔业养殖的同时,河口区也在统筹发展其他海洋产业。一方面,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开发贝壳岛、义和黄河故道、孤岛红色文化、万亩槐林、仙河奶牛牧场、石油小镇等满足群众外出休闲需要;另一方面,统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推进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科学布局海上风电、渔光互补等项目,建设河口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和滩涂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