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日照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在岚山区高兴镇的川子河畔,高大的垂柳分列在河岸两侧,数十米宽的河面碧波荡漾,前来觅食的白鹭自在翱翔。在花岗岩铺成的观景平台上,不时有村民前来散步观景。
“真没想到短短几年就把俺们村这条河治理得这么好!以前,这就是个臭水沟啊,没有堤坝,河里存不住水,河滩上杂草丛生,蚊蝇成群。每当发大水,河水就漫上农田,庄稼都被冲毁了。”在河边散步的杨家山前村村民丁立勇向记者介绍说。
在东港区南湖河上游的战家村,又是另一番秀美景色。但在两年前,5孔的大桥被淤积的泥沙堵得只有2个孔可以通水,有村民把菜种到了河道中央。更有甚者,在河流的行洪区域内建起了近百处房屋,河堤被村民当成了垃圾场,养殖污水、生活垃圾向河中随意倾泻,河内鱼虾绝迹。
“别看现在的河道40多米宽,在整治以前最窄的地方还不到2米,成年人一大步就能迈到对岸去。到了汛期,河里的臭水就会流进村民违建的房屋里。”战家村村民王代松说,今年汛期的雨水明显比去年要多很多,幸亏河道提前完成了治理,不然洪水来了,后果不堪设想。
改变这一切的,是日照市近年来结合河湖长制落实,打出加强河湖生态建设、管理和保护“组合拳”,投资超百亿元,全面开展林水会战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2015年起,我们开展了林水会战和‘清清河流’行动,清除河道违建、改善村民生活的水环境并修缮和新建了一批水利基础设施。同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对河湖治理成果长效保持,守好群众的‘水缸子’。”日照市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孙强说。
坚持全域治理,日照市将工程化、项目化思路贯穿于河湖生态建设全过程,从源头治理抓起,统筹推进河湖治理,一张蓝图绘到底。将落实河湖长制与“9+3”重点工作攻坚、乡村振兴、碧海行动、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相结合,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
为实现治理一条河流、改善一片生态、造福一方百姓,河长制实施以来,日照市实行“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工作机制,明确市县镇村四级一把手担任河长责任人,推进农村水管员、河管员、水库安全员“三员合一”改革,落实河管员1266人。
去年7月,日照市创新出台河湖长工作评估办法、河湖管理员管理办法、四级联席会议制度、河湖长述职制度、河湖长制重点工作通报制度、群众监督举报奖励办法等6项河湖长管理制度文件,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细化责任落实,优化工作流程,动员群众参与。
“各级河湖长履职情况实行每季度通报,市级河湖长每季度召开一次四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发挥市县级河湖长协调解决能力强、乡镇和村级河湖长掌握情况多的优势,让河湖长做到带着问题巡河、巡河能够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河湖长治。”孙强介绍说。
截至目前,日照市重点河道生态治理率达到85%,各类水库全面完成加固治理。完成10公里以上河流治理47条、800余公里,建成河道拦蓄水工程400余处,新增蓄供水能力3600万方。
支流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干流水质的好坏。为确保治理效果,日照市在净化河流“主动脉”上做文章的同时,在畅通村民门前河、汪塘等小微的支流这些‘毛细血管’上下功夫,开展全域治理。
时至傍晚,记者来高兴镇东辛庄子村。一进村口,如画美景映入眼帘:主路旁,串联在一起的3处汪塘与岸边的民房交相辉映;清澈的水塘里,成片的芦苇随风起舞。
“这3处汪塘是川子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我们对村内汪塘、门前河进行综合整治,在打通河流‘神经末梢’的同时,提升村民的生活环境。”高兴镇防汛办主任李业健介绍说。
在水塘旁边的步道上,陆续有村民出来散步。“以前村里很多村民搞养殖,污水直接排到水塘里,臭气熏天,村民平时都不愿意靠近。经过治理后,汪塘变成了村民的后花园,每天晚饭后我就和老伴儿来这里散散步,别提有多惬意了。”77岁的村民郑培言高兴地说。
经过几年持续整治和管护,日照市城乡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至目前,该市已治理汪塘、门前河1084处(段),占全市农村河湖的三分之一,“水清、岸绿、河畅”的生态河湖随处可见。(通讯员 王 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