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盐度下,以往仅有一些耐盐碱的小树和荒草可以勉强生长,种粮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有了改变的希望: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4个耐盐粳稻新品系,在5‰的盐度下,亩产量均达450公斤以上,实现了耐盐水稻5‰的盐度突破且取得高产。
10月10日至11日,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吴先军等有关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在国家耐盐粳稻育种创新基地(东营)对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耐盐粳稻新品系进行了实收测产,结果显示:“鲁盐稻13”实收1.29亩,亩产472.73公斤;“鲁盐稻34”实收1.36亩,亩产471.87公斤;“鲁盐稻68”实收0.94亩,亩产460.32公斤;“鲁盐稻69”实收0.92亩,亩产498.17公斤。这4个品系于2020年5月6日播种,6月10日人工插秧,6月20日开始浇灌3‰至5‰的微咸水,浇灌30天后用5‰盐水灌溉至成熟。
其中,“鲁盐稻69”系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耐盐水稻新品种,于2018年育成,2019年在东营盐碱地多点种植。2018-2019盐碱地水稻品比实验中,在3‰盐水灌溉条件下连续两年平均亩产625公斤,在5‰盐水灌溉条件下,连续两年平均亩产超400公斤。
“这一系列新品系,实现了我省5‰盐度下产量的突破,创造了高产纪录,能充分利用我省黄河三角洲大量微咸水资源,并有望在广阔的盐碱地上推广。”省水稻研究所分子设计育种首席专家、研究员谢先芝说,仅黄河三角洲可耕盐碱地就有200多万亩,相当于全省目前的水稻种植面积,可以供养上百万人口。
土壤盐渍化是世界性的耕地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我省有159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1%,由于淡水资源极度缺乏和大量微咸水无法使用,大量盐碱地未能有效利用。水稻根系本身具有分泌有机酸和吸收盐分的能力,是盐碱地改良的首选粮食作物。此次选育的4个新品系,可直接利用微咸水灌溉,又适于轻简化栽培,具备大面积示范推广的条件。
据悉,除了此次实收测产的4个耐盐粳稻新品系外,该所还选育了高世代耐盐粳稻稳定品系230余个,其适应性、抗性和功能性各不相同,能够满足国内外不同盐碱地区域、不同需求的耐盐粳稻产业市场。在选育过程中,研究团队还首次提出“耐盐基因和产量基因聚合育种”的耐盐粳稻分子聚合设计育种理论,打破了以往耐盐单基因育种和耐盐多基因育种的思路。(王亚楠 李明 贾瑞君 赵鲁健 李梦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