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烟台开发区大季家初旺渔港开海,渔民打鱼归来,喜获一条长达一米的刀鲅。 本报记者 闫丽君 通讯员 栾军
码头上人头攒动,鱼贩、船工和买鱼的市民交织在一起,都在为鱼忙碌。本报记者 吕奇 摄
开海首日,市民游客前往青岛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的港东渔码头采购新鲜海货。本报记者 台雪超 摄
第九届长岛海鲜节,游客们尽情享受海鲜大咖。 本报记者 赵金阳 钟建军 摄
9月1日12点,今年夏季伏休正式结束,经过4个月的等待,当日,烟台市4950条渔船“解禁”,688条拖网渔船可以出海打鱼了。下午两点,位于芝罘岛的东口码头海鲜市场已十分热闹。渔民将打捞上来的海鲜刚端上岸,就被等在岸边的市民疯抢一空,一位卖鱼的摊贩2小时卖光千斤鲅鱼。此外,2018中国即墨首届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暨第二届田横金秋开海节、第九届长岛海鲜节也于9月1日正式启幕。
两小时卖光
千斤鲅鱼
9月1日上午,青岛港东渔码头的妈祖庙举行了开海仪式。王哥庄社区的大鼓助阵表演,渔民用三生(鸡、鱼、猪头)祭海,随着鞭炮的齐鸣声,一条接一条渔船满怀希望向着大海远处驶去,也象征着这一个捕捞期渔民能“渔货满船”。临近中午,一条条渔船满载而归。当天,准备了四个月的渔民全部出动,共200多条船,每条船均产量有七八百斤,最多的达千斤,总量高于去年同期,实现了首日大丰收。主要有虾虎、螃蟹、小牛舌头、鳗鳞鱼、小黄花、白米子、对虾、大海螺、比管、摆甲鱼等。最多的是虾虎、螃蟹、小昌鱼和历虾,收获总量约五万斤。
在王哥庄街道的另一边,黄山社区的渔民也朝着岸边欢快归港。海蜇收获季,码头上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下午两点,位于烟台芝罘岛的东口码头海鲜市场已十分热闹。渔民将打捞上来的海鲜刚端上岸,就被等在岸边的市民疯抢一空,一位卖鱼的摊贩2小时卖光千斤鲅鱼。
在东口码头海鲜市场,人流车流不断往市场内涌去,有些买完海鲜的市民提着桶或者几个袋子往外走。不少市民表示今天开海,海鲜便宜又新鲜,趁着周末过来买点屯着。
摊贩夏老板的摊位在市场的东南角,不到下午四点,她的摊位前仅剩了几条野生鲳鱼和一些红虾。“来这买鱼的都是五斤、十斤,所以卖得很快。”她说第一天开海怕很多人不知道,只带了一千斤鲅鱼、几十斤野生鲳鱼,还有红虾和刀鱼,“红虾只剩这点了,15块钱两斤了,卖完回家。”她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准备收拾东西。
在岸边,记者看到每当有船要靠岸,岸边便站满了等待购买海鲜的市民,渔民刚把海鲜端上岸,就被市民层层围住一抢而空,开海第一网实在太诱人了。
捕鱼主力军
多是“60后”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出海打鱼的,又脏又累还特别辛苦,愿意干这一行的不多了。”在烟台初旺村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出海捕鱼的“主力军”大多是“60后”,整个渔村渔民年龄在50岁至60岁之间,其中年龄最大的65岁,而最年轻的船工也有35岁,还不是本地人,都是从外地雇的临时工。
出海捕鱼本就是体力活,加上船工出海都穿着沾满油漆、油污的工作服,在单一的环境中,他们被湿咸的海风吹着,被灼热的太阳烤着,加上海上变幻莫测的气象影响,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有着30多年出海经验的另一名老渔民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女儿都成家立业了,都选择了去城里打工,没有一个像他一样以出海捕鱼为生的。“孩子们不愿意干这行了。”据了解,在初旺村,二三十岁的“渔二代”大部分外出打工,不再出海打鱼,渔业传承出现断层。
“将来不出海了打鱼的手艺活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失传了么?”采访中,一些老渔民不免发出了这样的担忧。
“织网、捕鱼的老手艺都掌握在这帮老人手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了。”渔民丛先生摇着头说。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56岁了,已经捕鱼20多年,他们这一代都会驾船捕鱼、织网修船,但最让他担忧的是他们老一辈去世之后,这些老手艺就失传了。
谈话中,许多渔民告诉记者,出海打鱼是一门手艺活,什么时候涨潮、落潮,涨潮时如何撒网,怎样收网省时又省力,如何织网、补网,养护船只等一系列琐碎的细节里都蕴藏着大学问,只是关注的人越来越少。
原标题:休渔四个月大海又沸腾 开海第一天,市民来抢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