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记者来到山东省泰安宁阳县柳沟新村西南遗址考古现场,这里也是董梁高速宁阳至梁山段项目工程所在地,经过40多天的考古发掘,在约300平米的6个探方中,一个隋代窑址作坊的面貌已清晰可见。
目前该考古工地的田野工作已经结束,正在整理现场,在工地一角,记者看到了一整排发掘出土的瓷器和窑具,其中数量最多的一堆三角形窑具引人注目,来自济南市考古所的现场发掘执行负责人邢琪告诉记者,这叫支钉,“这个古窑作坊的烧制方法主要是叠装裸烧,也就是将器物一层层地堆叠起来,中间架以支钉隔开,防止粘在一起。”在出土的一些碗中也能清晰地看到支钉留在上面的痕迹。
像这样的支钉,光这个遗址就出土了一万件左右,记者看到的只有原件的二十分之一,令人瞠目。根据已出土的支钉数量也能看出该处窑址规模和产量很大。
除了用支钉烧制,考古现场还发掘出了古人使用的窑具“匣钵”,这是一种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其中焙烧的容器,与直接跟火焰接触的烧制方式相比,受热均匀,这里面烧制的瓷器都较为精品。
其他窑具还包括窑壁、支柱、垫圈等,有的窑具上还刻着文字,“我们推断,可能是某个人负责这根支柱上烧制的碗,所以做一个标记,烧坏了就由这个人负责。”邢琪说。经过粗略计算,这里的烧坏率在10%左右。
近30年山东唯一科学发掘的隋代窑址
经过考古人员的甄别,出土的器物大多集中在隋代,早到北朝晚期,对于下一步研究隋代制瓷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提供了新的线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除了窑具,出土的瓷器器型也比较丰富多样,有碗、盘、杯子等,其中可以复原的有100多件,可以作为标本的有1000多件。虽然探方中没有发现磁窑,但有跟制瓷相关的水井、瓷土、灰坑、灰沟等,“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里是隋代一个重要的瓷器生产作坊。”邢琪说,“这是30年以来山东地区唯一经过发掘的隋代窑址,信息量很大,基本上可以复原隋代瓷器生产方法和装烧技术。对山东乃至全国研究隋代瓷器的生产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在宁梁高速段宁阳县于庄东南还有一处遗址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已进行过半,文化层主要为唐宋和战国西汉时期,遗迹共发现灰坑70余个、灰沟近10条。从出土器物来看,该遗址的时代从龙山文化时期延续至唐宋时期,时代跨度较大,出土器物较为丰富。
在出土器物中,龙山文化器物主要有泥质黑陶高柄杯、夹砂红褐陶鼎(鸟首形)、罐、白陶等,多为残片。战国西汉器物主要为板瓦、筒瓦、盆、罐等。此前宁阳地区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较多,但是经过正式发掘的很少。考古人员称,此次为配合道路建设而进行的考古工作,是近年来宁阳地区首次进行的科学发掘工作,为研究该地区的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尤其是后伏山遗址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存和于庄东南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