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乡村文明调查·农村文化篇
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魂”
魂牵梦绕,一缕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即是乡村的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如何?怎样才能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近日记者跟随市乡村文明行动督导检查三组到一线乡村,发现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识处处可见,村民健身广场亦是日日热闹非凡。农歌会、送戏下乡、免费电影放映——广大农民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剪纸、面塑、编织——乡村特色文化的培训学习如火如荼……我市积极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信仰树立起来、生活充实起来、精神快乐起来,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文化魂”。
□记者 薛蓓蓓 通讯员 李伟
打牢基础 “硬件”健全
来到度假区朱老庄镇大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识牌,道路两边有各种花草树木和健身器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们正在随着音乐练习广场舞舞步,农家书屋、活动室等也聚集着前来娱乐的村民。“健健身、听听歌,再看看我们村的美景,我天天都过得特别开心。”今年54岁的村民杨占坤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文化惠民,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文化幸福指数和文化工作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
“2018年市级投入900万元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用于基层文化建设,其中104万元用于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活动室。”市文广新局文艺科科长穆芳丽告诉记者,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了大批供群众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和文体小广场,大大方便了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很多农村文体广场配备了高杆灯等配套设施,极大促进了广场舞等农村群众活动的开展。”
“软件”丰富 润泽乡村
好媳妇张慧芳、好婆婆贝太芹、诚信种植杨万信、见义勇为郭长迎……在村庄的显眼处,东阿县陈集乡前堂村的“四德”榜高高挂起。“我们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以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为阵地,结合孝心示范村试点工程,推进孝心村建设。”看着前堂村的“四德”榜,随行的东阿县文明办主任张莉芳介绍,他们制定了孝德制度和村民道德公约,广泛开展“好婆媳”“最美家庭”“十大孝子”“十星级文明户”“孝行乡镇”等评选表彰活动,挖掘培育一批群众身边的孝老爱亲典型,让乡村经济与文化精神同频共振。“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确实对我们有引领教育作用,大家都向模范看齐。”前堂村49岁的村民解爱英告诉记者。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的血脉。我市做好乡村特色文化文章,临清、高唐、茌平、东阿、东昌府区等县(市、区)分别围绕京剧、书画、剪纸、杂技、葫芦等民间特色,打响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品牌。高唐琉寺镇开展了楹联之乡的创建,茌平县韩屯镇开展乡村儒学讲座,走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穆芳丽介绍,今年我市对“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形成了以县为基本组织实施主体,以国有文艺院团为引领,县域艺术团体和文化馆、文化站演出队为骨干,以民营艺术院团为补充的送戏格局。截至6月28日,全市已完成演出1308场,惠及观众84.04万人次,完成演出村数量2196个,覆盖率达35.2%。
购买服务 成果共享
“你看这《三变》里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原来咱这农村还能这样发展,不看电影还真不知道呢。”“是啊,这电影真是让我们开了眼界了,可能咱这里也能这样发展,咱也入入股当当股东。”最近,茶余饭后,度假区朱老庄镇各村庄村民纷纷热议农村改革题材的电影《三变》。为开阔农民群众的眼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该镇结合现实情况,组织电影放映队从6月17日开始在各村庄放映,共安排40场次,辐射村庄59个。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精彩影片,业余生活更加充实。
我市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些民办文化机构得到扶持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凤凰湖文化传媒公司、东阿杂技团、阳谷豫剧团等一批民办演出机构作为地方送戏下乡的承接主体,不断为广大乡村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2018年,我市还策划“惠民演出走进美丽乡村,文化力量助力精准扶贫”文化惠民下乡演出活动,建立群众需求和演出资源精准对接的下乡演出工作机制,购买优秀传统剧目和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成就、适合下乡演出的优质剧目160场,7月至11月走进乡村进行演出。“下一步,我们要利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入实施乡村儒学行动,把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广大农村。”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大投入,集合各方力量,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