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荣成市举办了主题为“修复渔业资源、保护蓝色海湾”的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水生生物苗种611万单位,有效保护了我市海洋渔业资源,推动我市蓝色经济发展。这是我市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的一项常规性活动。
近年来,面对渔业经济增长受制于自然资源的实际,我市紧紧围绕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从“猎捕型”向“牧渔型”转变,不断加大增殖放流、人工底播力度,推行浅海多营养层生态养殖模式,打造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建成了蓄银藏金的“海底银行”,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养殖基地及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17年,全市名优品种育苗水体28万立方米,育苗量230亿单位,完成养殖产量80.5万吨,实现养殖收入143亿元,分别增长2.4%和2.7%。
我市积极开展生态资源修复。在投放鱼礁方面,全市累计投入10多亿元,先后投放大块石礁210万立方米,三角形、方形混凝土构件礁以及贝壳生态礁等50万空立方米,建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22个,面积1300公顷,为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殖营造适宜的生境条件;在增殖放流方面,自2005年以来,我市开展大规模资源修复行动,建设省级渔业增殖站16个,累计增殖放流鱼、虾、蟹、蜇(主要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金乌贼、鳗草、许氏平公式、黑鲷等)苗种25亿单位。其中,2017年,共增殖放流鱼、虾、蟹、蜇等苗种2.7亿单位,使衰退的渔业资源得到遏制,频危的种群得到恢复;在藻类移植方面,为不断补充水生生物资源,我市移植大叶藻2亿余株,近岸礁体藻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鱼、虾、贝、藻等生物资源聚集提高30%以上,天鹅湖海域大叶藻覆盖率由不足10%提高到50%,海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生产力得以重建。
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的意义重大,通过增殖放流活动,能够增加近海渔业资源数量,修复渔业种群结构,有效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同时,还能抑制浮游生物过快繁殖,减少赤潮等海洋灾害发生频率,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对全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