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5月17日讯 7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海军航空大学(烟台)何友教授、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史伟云教授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自2002年以来,这已是该奖项第10次“双黄蛋”。
此次大会还颁发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奖(17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7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22项),3名外籍专家获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记者梳理发现,按照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十强”产业的部署,2017年度省科技奖励重点支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等,共计124个项目涉及十强产业,占全部获奖项目的84.9%。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的17项省自然科学奖中,第一完成人45岁以下(1972年后出生)有9人,较2016年增加2人;7项省技术发明奖和19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40岁以下(1977年后出生)有6人。其中,获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海尔集团劳春峰为1980年出生,名符其实的“80后”。
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顶尖大牛?
何友:62岁仍跟学生叫板,“谁能学过我”!
“我是山东首位获得山东科技最高奖的现役军人。”17日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何友发言表示,从1986年到山东工作,至今已32年。32年来,从一名海军战士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的山东省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这与他刻苦的学习精神有着直接联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毕业的何友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4年之后,从一名海军报务员,何友考上了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到大学是从ABC学起的。”何友说,大学之前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英文,那段日子很艰难。但刻苦的何友依然攻克了难关。
1990年,何友再次从零开始学习德语,为去德国深造做准备。一年之后,何友远赴德国,进修钻研雷达恒虚警和信息融合技术。11个月后,他写出了第一份厚厚的德文报告。“导师说我的德语语法水平堪比德国高中生的水平。”在德国进修期间,他建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统一模型,被业界称为“何氏方法”。
何友珍惜每个学习机会。“我到现在还跟学生叫板,现在谁能学过我!”62岁的何友笑称,自己已经把工作当做生命了。“有时候出差回来都晚上八九点了,依然要去实验室,待到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所以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靠着常人难以比拟的学习热情,何友为信息融合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做出突出贡献,成为我国信息融合领域学科带头人。
他主持研制了XXG任务系统训练机等多种大型综合训练机,解决了敏感地区实装无法进行作战训练的难题,共节省飞机燃油和折旧费约3.3亿元。一开始,这种技术是从新加坡买进的,但对方要的钱太贵了。何友和他的团队就在向其他国家学习的基础上,消化、理解、再创新,从而突破了XX直升机装备保障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自动测试装备通用开发平台,改善了我国XX直升机装备保障的落后局面。
史伟云:一下午20多台手术是家常便饭
作为国内极少独立完成各类角膜移植手术超万例的专家,史伟云既是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的二级教授、主任医师,还是中国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我90%的工作时间都在临床和科研上。”日前,史伟云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如今,工作了37年的史伟云仍然在一线临床,一下午20多台手术是家常便饭,“现在一年手术量超过1500台。”
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目前国内大约有400万名“角膜盲”患者。但国内捐赠的角膜目前只有3000只,其余全部需要进口。为此,史伟云和他的团队创造性研发了新型生物工程角膜,可以解决国内50%以上的角膜供体匮乏问题。“其实就是用猪角膜基质经过脱细胞和去抗原的处理后来代替人角膜基质。”在史伟云看来,生物工程角膜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和透明性,安全性高,能与周围组织快速整合,生物相容性好,患者视力能够快速恢复。
角膜移植手术是要在显微镜下放大8—9倍进行,这对主刀医生的精准度要求极高。“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手,才能将移植留下的手术疤痕控制在最小,力求让患者达到最好的复明效果。”为此,史伟云几乎滴酒不沾,“喝酒容易麻痹神经。”史伟云希望自己的临床手术生涯能够越久越好。因为从国内眼科医生现状来看,真正能做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不足50人。这与亟待手术的上百万“角膜盲”患者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因为人工生物角膜与捐献人角膜在移植手术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可以说,人工生物角膜的移植手术难度更大。”
为此,每个周末史伟云都在奔波,不是去推广传授技术,就是免费为患者进行眼科诊疗服务。“我希望医生通过培训,回到医院就可以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此外,史伟云还组织医疗团队启动“白内障复明工程”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山东省眼科医院承担的“槐荫区白内障患者公益复明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槐荫区60岁以上老人将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白内障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