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如何让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迅速在平原落地生根?如何找准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新大门?
今年,平原把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工程,列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五大提升工程”之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抓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建设,改变平原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富、大而不优”的局面。
3月25日,张华镇姚庄村种植户姚汝星,一早来到他的苗圃基地,观看长势良好的西府海棠。西府海棠市场价是种植粮食作物的3倍多,在张华镇,像姚汝星这样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苗圃致富的农民已达100余户。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 “率先破题”上路的突破口。
用大产业,从供给侧,把一家一户的农民串联一起,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这是平原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工程的着力点。
平原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88家,参加农户4.9万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49%;至2017年底,平原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3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0处,瓜菜种植面积达14.5万亩,总产值22.8亿元,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畜牧养殖大县。
有了丰厚家底,平原顺势而为,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 “新六产”。今年,平原启动桃园新六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以桃园2万亩农业产业核心基地为平台,打造5-10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示范区内将规划建设2-3个新型田园式居住社区,对接中建等央企强企,大力发展新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实施“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目前,已流转土地面积5000亩,正在进行12个拆迁村庄的前期测量准备工作。
随着中央农地“三权分置”等政策出台,为农业发展松了绑。去年以来,平原主动抓住政策机遇期,当农业农村改革的“探路者”“领跑者”。作为全市唯一,全国百个试点之一,扎实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至目前,全县758个村庄全部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约占全县总村数的87%。其中623个村庄发放了股权证书,量化资产8121.81万元,量化资源5.18万亩,发放股权证书79682本,在全省6个国家级试点县中,平原走在最前列。
恩城镇小洞村有60多亩的集体承包土地,怎么把这些土地盘活,让群众受益,村支部书记马梦涛一直在考虑。他的想法倒是不少,就是没有一个真正能成的,难就难在谁去拍这个板。
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些承包地的经营问题,迎来了破冰机会。 “现在好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产权明晰,每家股权明确了,啥都摆到了桌面上了,由全体股民授权,咱让这些集体承包地最大程度上实现增值就行了。 ”马梦涛说。
去年以来,一场轰轰烈烈“土地革命”在平原铺开,打破了制约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坚冰。在这项改革中,前曹镇郑庄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去年夏,郑庄115户群众参加村党支部领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秋季分红大会上,算出这样一笔账:全村入村1014亩土地,亩均分红548.16元。入社农民有这样的感慨:比一家一户种地强多了。
围绕“郑庄模式”,平原画好“同心圆”,目前,全县117个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41057亩,实现了“党支部领导地位巩固、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群众土地入股分红增收”三方共赢。
乡村振兴,农村人才,文明环境是内涵,也是保障。
近年来,平原先后组织农村人才技能培训18600人次,创业培训7794人次,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余人次、农技推广人才4000余人次。共培养省、市、县乡村之星27人。建设乡村人才公寓17处、55套,吸引26名专家人才到一线服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