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目前,我市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和缺劳力致贫的贫困户占比86.9%,丧失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比66.3%。这些老弱病残特困群体,大多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情况,我市通过推行邻里互助、集中供养、爱心众筹、孝善养老等扶贫新模式,让特困群体脱贫解困。
邻里互助,涵养乡情提升民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模式,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解放劳动力外出发展生产,倡导形成扶贫济困的新风正气。目前,该模式已覆盖102个乡镇、683个村,399个省定重点贫困村中符合条件的已全部开展。共组织护理人员1223人,护理老弱病残贫困群众2932人,解放劳动力660名。
集中供养,兜底“失能”释放“有能”。在推广邻里互助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瞄准失能人员目标人群,采取医养结合的方式实施集中供养,着力探索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困境”的有效经验。全市建成集中供养中心16处,供养失能人员1097人。
爱心众筹,凝聚爱心助力脱贫。将爱心众筹平台的创建和运行作为重点扶贫项目,集思广益,加大推广力度,极力解决贫困群众的个性化、临时性的各种需求,并逐步形成爱心扶贫长效机制。目前,每个县(市、区)均已建成爱心众筹公益平台。全市各平台累计募集物资849万余元,物品20.65万件,受益贫困群众6.91万人。
孝善养老,精准破解养老难题。实行“法”“德”并举,发挥农村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弘扬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大力推广“定养老事、签养老状、交养老钱、张养老榜、贴不孝单、立养老规”养老扶贫模式,逐步建立尊老、敬老、养老的长效机制。
□记者 钟 伟 通讯员 孙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