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念会,走,听说来了一批养殖技术方面的新书,看看有咱需要的么。”4月25日一大早,东昌府区沙镇镇李庄集村的养猪户李念华就敲开了李念会家的大门。李庄集村离镇较远,了解信息不方便,听说来了新书,这让养了十几头猪的李念会放下手中的事儿,一起赶到村里的“图书馆”。
李庄集村是省定贫困村,157户村民中有44个贫困户,贫困人口100多人,主要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以前,村民出门进城不方便,业余文化生活也较为贫乏。区文广新局与该村结为联建对子后,帮助他们改造提升文化活动室,配置便携式拉杆音箱、移动电子影库等文化设施,配备种植、养殖技术等书籍近三千册。
扶贫先扶智。东昌府区多方发力,积极争取文化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已完成对区内41个省级贫困村文化基础建设的初步摸底,为他们配送了图书和书柜,并为部分村发放了电脑、音响等文艺器材。“前来学习的贫困户,我们免费教授技艺和网店经营方法。他们做好的葫芦作品可以返销给我们,也可以自己上网销售。”对于堂邑镇路庄村工艺葫芦加工制品公司的负责人郝洪燃而言,如今他的东昌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又多了一项“责任”——助力扶贫,现在他已带动起6户贫困户从事葫芦加工。
为推动文化精准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换,东昌府区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优先把贫困人口纳入非遗传承人群,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向贫困人口倾斜。结合本地的葫芦雕刻、鲁锦、牛筋腰带等非遗资源,区文化部门牵线对条件适合或有愿望的贫困人群开展培训和“互联网+”新概念学习,扶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目前,贫困村沙镇黄西村依托黄屯米酒非遗项目建设的“天乐庄园”已开门纳客,带动了近200个贫困户实现脱贫;道口铺张堤口毛笔制作特色村、堂邑路庄葫芦雕刻特色村等一批非遗民俗村、乡村记忆展馆在陆续建设中,“非遗衍生品”正日益成为东昌府区文化脱贫的“金种子”。□记者 朱玉东 通讯员 席 真 安琳琳
●编辑感言
致富关键是思想“富”
知识经济时代,一切贫困的根源,都是由于思想上没有“富”起来。
东昌府区创新扶贫理念,在送文化、传承文化上做文章,让贫困户认识到,有文化,思想“富”,才是致富的长久之道,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