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辉 报道 位于威海高新区的创业大学,圆了诸多创业者的梦想。
|
□记者 彭 辉
通讯员 丰淑秀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7岁的瑞典留学硕士谷研昊是贝特昊网络公司的总经理,在威海的服装、渔具等电子商务领域已小有名气。“我在外地也有过创业经历,相比之下威海高新区的创业环境非常好。今年初,我把进驻孵化器的申请报告交上去,原本以为怎么也得审核个把月,没想到孵化器第二天就打来电话,说是我们随时可以进驻。”6月16日,在北洋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自己的办公室里,谷研昊告诉记者。
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威海高新区在原有孵化器的基础上不断向两端延伸,完善“创新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链条,在空间上突破孵化器的围墙界限,把孵化器的政策服务不断向全区创新创业者延伸,以“有园无界”理念打造“全域孵化器”。
威海高新区累计投入近4亿元用于提升区创业中心16.3万平米孵化基地的硬件水平,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科技公寓和12套专家公寓,配套建设了会议室、报告厅、健身房等服务设施。制定出台了《孵化企业管理办法》《海创园管理办法》以及《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于不同类型企业,在场地、税收、资金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政策支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新建1.9万平米的北洋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孵化器设立2000万元风险运作投资资金。在创新创业基地和山大青春孵化园,设立近5000平方米创业苗圃,免费提供工位支持和1年模拟创业期,破解大学生创业难题。引入北京华普亿方等培训机构,建立近500平方米的创业实训平台,专门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质押、法律讲座等专业培训活动。
在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上,引进了会计师事务所、专利申请机构、法律咨询、科技查新等中介机构,创建了威海技术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专利申请1266项,资产评估80项,科技查新服务912项。引进成熟机构与高校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了汽车电子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两个平台。投资600万元购置公用专业仪器设备,搭建了流量仪表标定、3D打印暨快速设计、云计算三个平台,每年服务企业150余家,帮助企业建立3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和8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成立威海首家创业咖啡——“北洋创业咖啡”,以咖啡为媒介,开展论坛、培训、项目对接等活动,与国内多家知名投资公司及投资人形成长期战略合作,成立创业基金,具有天使、创投、领投功能,打造一个新的创业孵化平台。
为了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威海高新区设立1100万元的创业种子基金,为10多家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引入招商银行和省内首家科技支行(威海市商业银行)2家银行机构,成立阿甘、凯达和龙信等6家创业投资和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开展银企座谈和风险投资洽谈会,22家企业进入科技支行试点名单,资金总额达8298万元。在威海市率先开展了产权质押贷款,其中渔翁信息、三盾焊接成为威海市前2家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吃得“螃蟹”的企业,海富光子获得5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授信。
截至目前,威海高新区总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70家,园区内在孵企业215家,2014年纳入统计的39家重点企业销售收入超过8.5亿元,国家“千人计划”创业项目2个,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4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