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家貌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取向。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阳谷县妇联积极响应全国、省、市妇联的号召,在全县启动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以发现身边感动,褒扬最美人物,倡导最美精神。通过各级妇女组织、群众和广大家庭的民主推荐和积极自荐,一个个质朴、善良、可爱、可亲、可敬的家庭脱颖而出,他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温馨而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美丽中国和谐正能量……
大爱无边,用善心义举圆梦莘莘学子的张德宪家庭
张德宪于1936年出生在鲁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自己年幼时的辍学经历和参加工作后因文化程度低而面临临时工一直未能转正的尴尬境遇,使他深知上学、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他成家后,他和妻子努力打拼、省吃俭用也不让自己的四个子女产生辍学的念头,同时,每每看到有面临辍学的其他孩子,他们也感同身受。1966年,在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结余也不会超过10元钱的年代里,夫妻二人主动找到学校,毫不犹豫的拿出4元钱为村里上不起学的8个孩子交上了学费。从此,让更多的孩子远离失辍学的困扰,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成为张德宪夫妻俩心中最美的梦。随着四个子女相继成才,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张德宪老两口每年都会收到孩子们的“孝心钱”。但他们依然省吃俭用,对“孝心钱”分文未动,因为老两口正筹划着一个梦,一个能让万千面临失辍学孩子们继续学业的美丽的梦。2001年,张德宪夫妇在征得了子女的同意后,利用这些年来自己积攒下的20万元养老金在阳谷一中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会,每年拿出五、六万元,帮扶那些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业。自2001年暑假开始,每学期开学前,张德宪都代表夫妻俩把钱准时送到学校。上德若谷,大爱无疆。只为实现心中一个愿望,张德宪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坚持了11年,累计捐出资助款66万元,很多人称赞他们一家是我们身边的“雷锋”家庭。
凝以点滴,用生命呵护亲情的石桂香家庭
在高庙王镇刘泗河村居住着这么一个组合式家庭,为了照顾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外甥和患有精神病的外甥媳妇一家,1991年,身体健壮的石桂香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原籍城关镇马庄村来到高庙王镇刘泗河村,当起了这一家的顶梁柱,使得看似悲苦的一家人却充满了温情暖暖,这一待就是二十余年。这些年来,她这个“外人”既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外甥,又要监护疯疯癫癫的外甥媳妇,还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困难和委屈可想而知。村里人起初也都猜测石桂香挺不了多久就会离开,可正是凭着那股子倔劲,她照顾了这个家庭一年又年。即使在外甥刘守代于2005年终因病不治离世后,面对孩子们要接她回去安享晚年的打算时,石桂香依然未改初衷,坚持留了下来,她把自己真真正正的融入了这个小院,融入了这个家庭。可维持这么一个没有经济收入的家庭,对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有多艰难是可想而知。村委会看到这些情况后,为石桂香家庭申请了低保,这才使她的负担稍稍减轻了一些。如今,八十五岁高龄的石桂香老人依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有病的外甥媳妇,依然担负着家庭顶梁柱的重任,依然没有一句怨言,依然对生活充满了自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女性善良坚强的美德。
悉心呵护,用实际行动同筑爱的长城的武守堂家庭
武守堂是阳谷县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母亲、妻子、儿子,构成了他原本幸福、和睦、受邻里羡慕的三世同堂的四口之家。可就在2012年12月12日,一场灾难降临到这个幸福之家,妻子突发脑出血,成了一睡不起的“植物人”。面临这场灾难,全家人措手不及,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化悲痛为呵护的力量,母亲、丈夫、儿子各尽其力精心照顾着“植物人”的妻子,用心呵护着这一家的幸福。为了照顾好妻子,武守堂不离不弃,不懂护理知识他就向医生请教,不懂康复技巧他就向病人家属咨询,不分白昼黑夜,她精心照顾着妻子,经过摸索实践,他很快成为妻子的实习医生、责任护士、保姆和理发师,用一颗心为妻子提供了良好的康复环境。同时,这场灾难,也影响到了儿子,他成为武守堂的搭档,和父亲一起轮流承担了护理母亲的任务,由一个尚需疼爱,时而撒娇的孩子,变成了支撑家庭的中流砥柱。还有武守堂的母亲,虽年已70,还患有冠心病,也加入了守护家庭幸福的这场爱心之战中来。在家人的不离不弃,精心细致的照料下,武守堂的妻子渐渐有了意识,他们坚信在他们一家的细心呵护下一定可以筑牢一道坚不可摧的爱的长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