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建设。规范建成新户新盛冬枣专业合作社等6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3处创业培训基地。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根据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的统一安排,选拔了200名农民辅导员,带动科技示范户4000户。举办农民辅导员集中培训班4期,培训农民辅导员800人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班50期,培训农民3000人次。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电视台专题栏目、田间技术指导等形式,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编发农作物技术管理意见50期,制作播出农业专题片《农业科技苑》节目9期,印发农业科技信息20期,处理农业生产求助6起,其中棉花除草剂中药害4起、玉米种质量1起、农业生产受盐害1起。针对棉花遭受涝灾较重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棉花遭受雹灾后田间管理意见》,印发明白纸1000余份,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指导棉农进行抗灾自救,减轻雹灾损失。
四是做好耕地质量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全区建立土壤养分及墒情动态监测点88个,随时监控全区土壤养分及墒情变化情况。共采集、化验土样7413个,其中孤岛刺槐林场287个,摸清了我区耕地质量状况,现正在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实施,实现亩均节约成本50-70元,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加大良种良法配套引进力度,引进商薯19、高温平菇、真姬菇等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12个。推广日光温室蔬菜安全高效生产、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等10项新技术,建设科技示范基地10处。
六是抓好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工作。与山东省农科院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开展了盐碱地改良、棉花抗逆性等2项技术试验。实施了棉花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珍稀食用菌周年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新能源项目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七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和优化全区农机装备的结构与水平,积极引导农民使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提升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达1141台、2510台套,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达3298台、6665台套,联合收割机达171部。春秋机耕作业面积50万亩,机收作业面积10.12万亩,机播作业面积52万亩。扎实做好农机安全工作,共年检拖拉机257台,办理大、小拖拉机挂牌91 台、办理驾驶证 43本,查处事故隐患120起,纠正违章150台次,发放宣传材料600余份,培训拖拉机手1000人次。
八是农业龙头企业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山东海星集团、山东三丰香油、东营华春、东营通和等10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