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一个以苗木产业为主导的乡镇去采访,在乡镇的“农村书屋”里发现关于苗木种植管理的书籍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当我为此举暗中叫好的时候,管理人员却给我泼了盆冷水。管理人员告诉我,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脑,通过网络获取苗木知识非常便捷,书屋里的书很少被借走。可以说,在“农村书屋”的建设上,这个乡镇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非常明智,但结果还是令人有点遗憾,书屋与群众的对接,困在了“最后的一公里”上。
其实,还有一些地方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一困境?现在既有了明确的政策指导,也有了很多创新做法,可以提供借鉴。核心的做法,是要准确把握本地的特色,并与时代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老办法恐怕很难解决新问题。
今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这项要求中,“特色”和“时代感”正是两个关键词。
想起采访过程中的两则事例,可为这两个关键词做注脚。在我省鲁南某个市采访的过程中,恰巧遇到送戏下乡的队伍正在演出豫剧。观众告诉记者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