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人不禁联想到1942年5月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两个座谈会时代背景不同,但要解决的问题却惊人地相似———文艺如何来源于人民,如何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两年电视剧的题材演变就很能说明问题。先是一窝蜂搞宫廷古装戏,受到行政和舆论批评后,最近又一窝蜂地上抗日题材戏。宫廷和抗日题材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抗日题材对爱国主义教育颇有意义。问题在于互相模仿抄袭,千篇一律,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这两种题材的风行泛滥有共同的原因:剧本创作不需要深入生活,不需要采访、采风,只需一支笔或一台电脑,坐在屋子里就能“编”出来。成本低廉,且可速成。
“编”出来的东西永远跟现实是两张皮,跟受众的感觉不相符,引不起受众的共鸣,于是转而靠剧情离奇、表现夸张来吸引受众注意力。习近平说的“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就是在批评这种作品。
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些年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太少,反映工农兵真实生活和感受的作品更少。除了在历史中找灵感,就是捡拾现实的碎屑。家长里短,絮絮叨叨,肥皂剧满天飞,作品鲜见广阔的视野和鲜活的现实。
是现实太贫乏,没有东西可写、可编、可拍吗?当然不是。生活永远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和挖掘。
我们正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有无数的文艺题材可以创作。譬如,这些年中国高铁等重大技术装备大踏步走出国门,与世界的互联互通风起云涌。如果拍一部戏反映某公司走出国门,与当地文化碰撞融合,应该挺有意思;又譬如,当前正在全面推进改革,如果围绕“简政放权”拍一部政府、企业、居民利益调整和博弈的电视剧,也能发人深省引人思考;再譬如,当前正在海外追逃,拍一部克服重重阻力全力追贪的电视剧,也有较强的可视性……类似贴近现实、有价值的题材,数也数不清。
所以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可以说,习近平为文艺工作者指出的道路,与当年毛泽东为延安文艺工作者指出的道路,没有半点差别,都是“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
为什么许多文艺工作者不愿意深入生活呢?
首先是懒。真正的深入生活费力费神,并且耗时很多。《产科医生》是一部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剧。编剧张作民为了创作,曾在医院里当过两年护工,对医院的格局、管理、术语、行话都悉心了解。为了让这部戏更加专业内行,他把西单图书大厦里能找到的产科方面的专业著作都读了一遍。每写一章,他都请他在妇产科的医生朋友提意见。写到后来,他已经变成半个产科专家了。从构思到完成,张作民差不多用了整整5年时间。像他这样愿意深入生活,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文艺工作者太少了。
其次是贪。电视台和出版商重视市场反应,作者要迎合电视台和出版商的需要,时时考虑商业利益,所以许多作者抱怨“为五斗米折腰”。但事情的另一面是,电视台和出版商其实也很渴望艺术性和市场价值都高的作品,但真正可挑的作品并不多。过分追逐商业利益的气息,在艺术作品的作者、传播者之间相互强化。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的告诫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