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院、非遗好品、全民阅读……行走在临朐县,一串串亮丽的文化元素,以其特有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临朐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去年以来,临朐县以打造城乡文化书院为抓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文化需求和服务“双清单”、探索“公益+低偿+市场”运营机制、聘任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等举措,推动基层文化服务从“被动供给”到“主动适配”、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此举与本地独特的文化相向同行、沉淀升华、融合发展,不断孕育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载体,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了新活力。
打造文化书院,
实现文化资源从
“被动供给”到“主动适配”
巷陌虽短,文化却长。
临朐县自秦朝置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文脉悠长、底蕴深厚,为创新发展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进入新时代,根植于广袤沃野的文化基因被逐步解码。在临朐,以文化书院为载体的文化社区品牌正深入千家万户,为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滋养。
走进临朐县城关街道龙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文化书院,一个个特色功能室映入眼帘:超然书房里,邻里读书会上讨论热烈;舞蹈室中,舞者身姿轻盈灵动;书画室内,一幅幅饱含国风雅韵的作品在宣纸上徐徐呈现;武术室内,孩子们跟着武术老师打出一套套刚劲有力的少年拳……
“文化书院既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家长们解决了后顾之忧。”社区主任郑立邦说,他们在师资建设上也颇费心思,不仅邀请了文化中心的专业教师团队驻点教学,还发动本地的文艺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既能确保知识传授的专业性,又能注入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以龙泉社区为例,临朐县研究建立全县统筹调度机制,制定下发《临朐县城乡社区文化书院建设方案》,按照“一个社区一个特色”原则设立6个省级试点社区文化书院,实行“1+6+N”工作模式(即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下,以6个文化书院试点建设,辐射带动N个文化书院建成),统筹教体、文旅等部门资源,实施“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聚焦“一老一小”,精准识别不同年龄段群众需求,智能匹配服务资源,构建起普惠性、多样性、互动性、可持续性的服务矩阵,形成“示范带动、多点开花”的格局。
——创新建立“双清单”对接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征集居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单”;
——联动县文化艺术中心、老年大学、社会组织等形成“资源供给清单”;
——推出“老年大学+青年夜校+社区少年宫”多维课程体系,供居民按需“点单”,实现文化服务全年龄段精准覆盖。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读书、学艺,还能进行心理咨询、带孩子参加科普活动,课程丰富又实用,社区书院真是贴心周到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居民对此连连称赞。
“从幼童到老人,每个群体都能在书院找到专属文化体验。”临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勇说,全县各书院精准构建起覆盖“老中青幼”的全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服务从“被动供给”到“主动适配”,打造“全龄共享、代际共融”的治理新范式。
推行文化指导员,
变“政府输血”
为“自我造血”
在临朐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红色文化,从千百年前传承下来的非遗文化,在岁月荏苒中流淌出的山水文化等……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如何传承发扬这些文化、如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对此,临朐县依托文化书院这一有力载体,实行“文化书院合伙人”模式,引入文化指导员这一专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共建共享。
10月29日,临朐县召开选派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工作推进会议,启动并部署临朐试点工作。据了解,临朐作为首批试点县之一,在县内文艺爱好者、退休干部、文艺专家骨干中遴选了80人建成文化建设指导员人才库,并根据各村(社区)不同文化需求,遴选了20个文化需求强烈的村(社区)并双向精准配备了22名县级文化指导员。
“我准备大干一场,已经做好了计划,一步一步推动村里的文化事业发展。”作为刚入选的文化指导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项目“临朐钩针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存梅信心满满。他们是一批有热情、有志向、懂农村、爱农民、敢担当、甘奉献的优秀文化人才,在基层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文化触角深入乡村。
临朐县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陈洪涛表示,文化指导员的靠前服务,充分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性,推动全县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
“说起文化资源,我们的剪纸和手绘年画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专业的民间传承队伍,并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冶源街道宣传委员李荣基说,他们将通过“文化指导员”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以老艺人传、帮、教的方法来培养新人,同时推出系列文艺演出、文化讲座、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城关街道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赵瑞雪说,街道将以此次推行文化指导员为契机,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文明实践活动,讲好临朐故事,以基层文化指导服务推进基层文化活动持久、有效、高质量开展。
临朐实践表明,文化指导员为乡村打造文化人才队伍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是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一方提供广阔天地,一方投入干事热情。但如何真正发挥出文化指导员实实在在的作用,是临朐当前正在做的课题。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项目支持,各镇各相关单位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择优倾斜文化指导员领衔的文化项目,鼓励他们谋划好、建设好、运营好各类文化设施,变‘政府输血’为‘自我造血’,激发更大的热情与动能投身到乡村文化振兴当中。”陈洪涛说。
打造文化品牌,
以“成风化人”
推动“基层善治”
有了文化书院这个载体和文化指导员这个群体,通过向下扎根、活化表达、融入场景,实现了把那些“没写进书本”却活在群众口中的文脉碎片,拼成了完整的“本土文化地图”的目的,从而从更高层面提升基层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基层善治”。
比如作为省级文化书院建设试点的临朐县东城街道滨水社区,紧扣“文化聚心、服务暖心”理念,以书院为圆心精准串联多元资源服务群众。在近期举办的活动现场,县司法局“双报到”团队举办普法小课堂;县中医的专家们边量血压边讲解夏季养生知识,巧妙将传统养生智慧融入健康科普;社区党委书记在“书记直通”摊位前认真记录居民建议,让诉求与回应无缝对接。
社区居民刘女士说:“以前社区服务中心空落落的,现在利用起来建书院,能读书、看报还能练瑜伽呢,大家伙聚到一起,精气神好了,邻里间感情也更深了。”
滨水社区党委书记陈铭洋坦言,通过文化书院解决了很多基层治理难题。随着群众文化素养的持续提高,邻里纠纷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法周说,文化书院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衔接,打造了一个综合文化站,通过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逐步形成强有力的“文化磁场”,把群众凝聚起来。
在文化品牌化的引领下,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大幅提升,社区活力持续攀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必须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张勇说,借助文化社区建设,社区正从过去以服务引领治理,迈向文化引领治理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