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霞 本报通讯员 程彬 牛宝石
在冠县斜店乡南盘村,曾经有一片让村民头疼的废弃坑塘,多年来,这里杂草丛生、污水积滞,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有安全隐患,村民们路过都得绕着走,更别提能产生什么价值了。改变要从村民宋建亮说起。宋建亮是周边村民口里的“能人”,看着这片荒废的坑塘总觉得可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淡水鲈鱼养殖市场前景不错,而且村里的坑塘和周边水质、地形也都适合鲈鱼生长。“把废坑变成鱼塘,既能赚钱,又能给村里添点生气,多好!”这个想法在他心里扎了根。
可创业的热情很快被现实泼了冷水。改造坑塘需要清淤、筑坝、建进排水系统,还要购买鱼苗、设备及饲料。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宋大哥东拼西凑,手里的钱还是差一大截。他试着找过很多银行,可因为没有合格的抵押物,贷款申请屡屡碰壁,眼看计划要被搁置,他急得睡不着觉。
就在宋建亮一筹莫展的时候,润昌农商银行斜店支行的客户经理入村走访时听说了他的困境和想法后,当天就与他去坑塘实地查看,详细了解养殖计划、市场前景和资金需求。“宋大哥,咱们农商银行就是服务老百姓的,只要项目靠谱,人有干劲,我们肯定支持!”客户经理的话给宋建亮吃了定心丸。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该行创新采用“信用+产业”的授信模式,靠着家庭信用和村委会出具的坑塘土地流转合同,没过几天,一笔120万元的贷款就送到了宋建亮手上。拿到资金的宋建亮干劲十足,立刻启动了坑塘改造,买鱼苗、学技术,忙得热火朝天。
如今,靠着科学养殖,宋建亮的淡水鲈鱼年产量稳步提升,销往周边多个城市,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鲈鱼养殖大户。曾经的废弃坑塘早已变了模样:水面清澈,鱼群欢游,从无人问津的废坑塘变身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聚宝盆”,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