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婷/文 陈阳/图
初冬时节的东平湖,湖面波光粼粼,芦苇随风摇曳。湖畔村落间,阳光洒满了校园。
11时50分,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东平县戴庙镇中心小学的孩子手牵手,唱着“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歌谣,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进入食堂,灿烂的笑容、香气扑鼻的饭菜让校园格外温馨。
戴庙镇地处黄河滩区和东平湖区,经济基础薄弱,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众多。五年级在读生贾梦涵,她家距学校有4公里的路程。2021年读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家长工作忙,没空给她做饭,很多时候中午回到家,她都是一个馒头或者烧饼对付了事。
自从今年学校“免费午餐”政策实施后,她终于可以吃上热腾腾的午饭了。“以前中午回家也不一定吃上热乎饭,现在学校食堂就能有热乎饭,还是免费的,有肉、炒青菜、热汤!每天还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吃饭,感觉特别开心。”贾梦涵捧着餐盘,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戴庙镇中心小学是一所辐射10个行政村的联合小学,目前共有623名学生在此就读,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能在学校吃上一顿热乎的午餐”一度成为村里孩子与家长的奢望。
这样的变化源自一场温暖的接力。
据悉,“免费午餐”项目是由前知名调查记者邓飞联合国内主流媒体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为未成年学子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助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孩子们的笑颜与家长的安心,背后是多方力量的暖心联动。为让餐厅早日投用,戴庙镇积极争取到80万元“强村固基”专项资金,又投资20余万元购置110套高标准餐桌椅,安装专用变压器,配齐消防设施。如今,后厨的清洗、消毒、烹饪设备一应俱全,“明厨亮灶”让食材处理、加工全过程透明可监督。
为让家长放心,食堂在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有一个“硬条件”:必须有孩子在本校上学。就这样,7名在岗的“食堂妈妈”暖心上岗。马秀丽的两个孩子都在戴庙镇中心小学上学,每天送完孩子,她就来食堂准备午餐。“每天洗菜、备菜、炒菜、消毒,每个环节我们都很注意,确保按流程无菌操作,看着自己的孩子和同学们吃得开心、满意,我更加充满了干劲。”马秀丽说。
“免费午餐”也解决了很多家长的难题。戴庙镇中心小学家长王开慧算了一笔“幸福账”,在外打工的家长最挂心的就是孩子能不能吃上一口热乎饭,现在心里踏实多了。还有一些在家全职照顾孩子的家长,现在可以就近打工,还能增加一份收入,真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不仅要让学生吃饱,更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戴庙镇中心小学校长宫志彬说,学校建立了全流程管理制度,从食材采购索证索票,到入库检验、出库登记、餐具消毒,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才对得起孩子的笑脸和家长的信任。
餐盘里升腾的热气,映照着孩子红扑扑的笑脸。从冷馒头到热饭菜,改变的不仅是一顿午餐,更是滩区娃温暖的童年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