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山东省临清市戴湾镇晁寨村的坑塘边一派丰收景象。晨雾尚未散尽,渔工们已开始忙碌,水面波光粼粼,一网网鲈鱼在晨曦中泛着银光。
“这条得有二斤重!”渔工景安明朝岸上喊道。岸边,晁寨村党支部书记程刚亭看着刚出水的鲈鱼,脸上洋溢着喜悦:“利用闲置坑塘资源发展淡水鲈鱼养殖,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收获。”
近年来,戴湾镇立足辖区坑塘较多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鱼藕共生”新模式,将水产养殖与莲藕种植巧妙结合,让昔日荒废的坑塘成了“聚宝盆”。
“起网喽!”随着吆喝声,又一网鲈鱼被拖上岸。程刚亭随手捡起一条称重:一斤八两。他现场算起了经济账:“两个坑塘预计产鲈鱼5万斤,毛收入60多万元,除去鱼苗、饲料、人工成本,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一旁的村民吴光林指着不远处的莲藕池说:“等明年莲藕收了,鱼塘和藕田互相滋养,这日子更有奔头。”
翻开合作社账本,程刚亭介绍:“我们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收益的40%用于村集体坑塘渔业的发展,30%用于民生改善,30%给社员分红。今年打算先用一笔钱修缮村道。”
如今,晁寨村的鲈鱼不仅在当地畅销,还通过直供城市商超拓宽了销路,有效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兴则经济活,经济活则农民富。下一步,将继续引导各村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为村集体增收注入新活力。”戴湾镇党委书记万强表示。
近年来,临清市将坑塘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累计投入4800万元用于坑塘整治提升,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595亩,在刷新乡村颜值的同时带动了经济发展,让昔日一个个垃圾坑、臭水塘,蜕变成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