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盈枝、遍地金黄。
在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徐家疃村日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种粮大户王晓明站在田埂上,眼前成片的玉米长得又密又壮。
“今年全是耐密植新品种,无人机打药省了三成药量,收割机损失率不到1%。”他拍了拍刚安装的北斗导航玉米收割机说,“今年亩产能破1200斤,每亩比去年多收150斤。”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并非偶然。好种子打底、强技术当家、专业化服务支撑——面对粮食安全这道必答题,招远一步一个脚印,把“增产愿景”写在丰收的大地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招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治峰介绍,为破解良种核心技术难题,招远市主动携手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全力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
目前,全市已建成小麦、玉米、花生新品种示范中心各一处。在张星镇付家村示范基地,上百个品种“同台竞技”,烟农301、登海605等优质品种长势喜人。
“以前选种靠感觉,如今在示范田里,哪个抗倒、哪个高产,一目了然。”张星镇小疃村种植户王希明说。他今年选的“鲁单510”,即便在春旱夏涝的不利条件下,依然秆壮穗满。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招远市小麦良种统一供应率超95%,玉米与花生良种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8%,良种对增产的贡献持续攀升。

山东省招远市张华王家村麦收现场。乔光先 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正成为招远农业增产的两大“法宝”。
从“藏粮于技”上下功夫,招远集成推广“五良”——良种、良技、良田、良机、良法融合,为农业装上“智慧大脑”。今年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当地紧盯小麦玉米生长关键期,及时开展“科技壮苗”“一喷三防”等精准管理;无人机植保、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运用,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山东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长期驻点,为招远注入“科技强心剂”。随着“山东省农科院招远小麦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落地,招远市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首创科研试验田、技术示范田、生产样板田“三田合一”模式,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付家村玉米收获现场。乔光先 摄
“就拿张星镇付家村的3000亩玉米来说,通过增密苗带清茬种肥同播、有机无机配施等技术,今年千亩示范方预计亩增产超100斤。”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在“藏粮于地”方面,2025年,招远市金岭、蚕庄、辛庄三镇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面积已达7.1万亩。这些农田配套水肥一体、灌溉排水等设施,推动项目区粮食产能提升8%-15%,节水15%。在大秦家、阜山等6个镇街,2400亩坡度适宜的撂荒地完成“小并大”整合,并配备节水灌溉设备,曾经的“闲置田”正一步步变成“高产田”。
针对农村“无人种地、不会种地、种地不划算”的痛点,招远市构建起“一体两翼、四式托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招远市太阳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为主体,顺丰植保合作社、海达植保合作社为“两翼”,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服务。
“订单式统防统治精准施药,菜单式测土配肥控制成本,保姆式技术指导随叫随到,全链式服务覆盖从种到收。”太阳农资负责人介绍。这种“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在不流转土地的前提下,成功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
目前,招远市已培育耕种防收生产托管服务组织29家,今年托管小麦、玉米面积超10万亩,越来越多农户尝到现代农业的“甜头”。
“俺老两口年纪大了,下地体力跟不上喽!如今好了,地交给托管,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年底一算账,挣得还比往年多哩!”辛庄镇农民刘大爷感慨道。
从一粒良种到一项技术,从一亩良田到一套服务体系——实实在在的“丰收密码”,让土地焕发潜力,让农户见证增产。
秋收满仓,笑容满场,这便是丰收最动人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