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焕珍
本报通讯员 孙超 山博
在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的鲁泰农牧公司车间里,机械臂精准焊接鸡笼框架的“咔嗒”声此起彼伏。这些看似普通的养殖设备,却拥有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为当地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近日,鲁泰农牧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校准仪器正对每一组笼体进行毫米级精度的检测。从基础3层到立体8层,这些承载着“智慧基因”的养殖设备,以其精准与高效,正在重新定义现代禽类养殖的标准。
“我们提供从笼具到环境控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总经理闫存中介绍,“养殖户只需建好鸡舍,我们就能提供包括喂料、除粪、通风、温控等在内的全套智能化系统。”
在当地养殖户崔斌的现代化鸡舍里,7万只蛋鸡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安居乐业”。“现在一栋鸡舍只需一个人管理,高效省事。”崔斌笑着说。
这些智能鸡笼的“玄机”令人惊叹:温控系统能自动适应不同地域气候,精准饲喂系统可降低15%的饲料损耗,破壳蛋分拣系统采用高清视觉识别技术,效率达到人工的8倍。闫存中表示:“我们时刻监控着鸡舍的温度、风速等数据,确保鸡群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近年来,张鲁回族镇敏锐把握全球智慧农业发展趋势,重点培育了鲁泰农牧等科技型企业。目前,该企业年产能突破10万组智能笼养设备,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份,并成功打入10多个国家的市场。
更可喜的是,这个“小产业”带动了周边300多户农户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张鲁回族镇用科技创新书写了产业升级的新篇章。这些走向世界的“智能鸡笼”,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