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刘殿宏 刘龙波
“我的员工都是来自附近村庄的村民,每个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日子越来越好了。目前,企业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希望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12月18日,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仁义李村网格党支部副书记李孟全介绍企业的发展规划。
李孟全经营着一家生产砼泵配件的企业,2015年成立时,主要产品是用于建筑设备的耐磨胶管,2018年开始自主研发用于隧道建设设备的胶管,该产品现已实现耐磨、耐拉、抗撕裂的高要求性能,相关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企业成为三一重工、五新重工等大型企业的供货商,年产值过千万元。
“今年我们又研发了石油胶管,科技含量高,样品已经面世,属于订单生产。这是一种高端产品,使用周期为5年,市场前景良好。之前,相关工程上用的都是进口产品,价格高不说,供货周期也很长,我们的产品完全可以替代,价格则大幅降低。”李孟全介绍,在地铁项目上,该产品还可用于防水墙建设。目前,他正向有关部门申请土地,计划近期将石油胶管项目落地,厂区建好后企业整体搬迁,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11月20日,我去上海参加石油展销会,待了一周多时间,跟多家外商沟通、交流,加快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
稳步发展的企业,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可以为乡亲们撑开遮风挡雨的大伞,李孟全也不例外。
“我在这里干了5年了,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这期间了结婚,也有了孩子,日子越来越好,心里非常舒坦。”仁义李村村民李南婚前外出打工,每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除去吃住,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2019年返乡后,在李孟全的建议下,他决定在家门口就业,曾经窘迫的生活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东昌府区人大代表的身份,让李孟全对乡亲们产生了更多的责任感。仁义李村位于张炉集镇东北方向,东边靠着三干渠,相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400多人的村子实现“自流灌溉”。30多年来,李孟全和村干部把服务做到田间地头,村里建设扬水站后,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保姆式的管理和服务,580多亩耕地的灌溉,村民们一点也不用操心。“这种灌溉方式不但节水,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前,机器、水泵、水带等工具,几乎每家都有一套,现在都用不着了。”
为了增强服务群众能力、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无钱办事”的难题,村集体闲置资金就放到李孟全的企业进行投资。“20万元,每年分红是1.2万元,无论企业效益如何,这个‘旱涝保收’的承诺已兑现了8年,这也是我们增加集体收入的一个创新方式。”仁义李村网格党支部书记李秀俊说。
李孟全经常做公益活动,也让李秀俊时常念叨。“各地有自然灾害时,他都积极参与捐助。特别是疫情期间,厂里面临不少困难,但得知防疫物资短缺,他二话不说,倾尽全力进行捐赠。至今,大伙说起这事儿还直竖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