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皓若 实习记者 张智凯
污水何以变清流?在泰安,生活、生产污水不仅要接受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还要接受湿地的净化。
“吞”污水,“吐”清水,泰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主要收集梳洗河、汶河北、汶河西北3个污水分区的生活污水,经过提标改造,日处理规模达到12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将通过管道进入大汶河流域泮河人工湿地,接受进一步的净化处理。
初秋时节,走进泮河人工湿地,只见成片的黄菖蒲铺陈开来,密密匝匝的叶片下流水潺潺,让人倍感清新。“我们在人工湿地种植了黄菖蒲、香蒲、梭鱼草、千屈菜等植物,它们不仅能美化水域环境,还能净化水质,是名副其实的‘治污能手’。”汶河新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邹淑云说。
据介绍,湿地采用先进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工艺,可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砾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实现对水中部分有机污染物、氨氮的削减和大部分悬浮物的去除,使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经过处理后的出水会流入大汶河,注入东平湖,进一步提升大汶河流域及东平湖的水质。湿地也成为群众游玩的好去处。
“有了湿地后,环境变好了,空气清新了,水生物和小动物也越来越多了,净化后的水还可以直接被用来浇地。我们来湿地遛一遛、看一看,会感觉身心非常舒畅。”家住湿地附近的一名村民颇有感触。
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支流,是泰安的“母亲河”,守好一湾碧水,事关泰安百姓福祉、黄河下游长久安澜。2021年以来,大汶河大汶口、戴村坝国控断面水质连续3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2022年、2023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指数分别排名全省第四、第三,同比改善率分别为15.2%、3%,我市连续2年分获国家和省级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
今日之景,昔日之功。“我们坚持保水质、增‘颜值’并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开展大汶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城区污水直排、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等突出水环境问题,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市生态环境局南四湖东平湖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办公室副主任宋立明说。
从全局谋一域,我市统筹谋划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编制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沉甸甸的答卷写在清流碧波间。以不让污水入河为目标,我市完成6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9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作,改造雨污分流管网192.66公里,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3577个。针对工业园区水污染这一重点问题,我市制定全市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围绕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管网、纳管企业及化工园区初期雨水收集等方面开展检查,督促工业园区及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湿地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着力推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部位,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有序开展功能退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修复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25处,完成人工湿地修复改造1处。
盈盈碧水,脉脉流淌,串联着山与城、自然与人。如今,6条黑臭水体完成验收,全市实现了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东平湖于2023年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海子河于2024年入选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一个个湖泊、一条条河流涤却浊流泛清波,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线和野生动植物的家园,点亮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治水非一日之功,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但污染防治战斗仍在继续。我市投资1600万元在重点河流湖库监控断面、入河排污口等,建设完成82处视频监控(33处入河排污口视频监控、49处河流断面视频监控)、17套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及泰安市水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全市水环境感知与监管一张网初步形成,全市水环境预警预测、分析研判、溯源排查等智慧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日常监管不断强化,有效保障绿水长流、河湖长治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