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眼下正是苗木移栽的好时节,沂源县西里镇大刘庄村“沂源红”千亩育苗基地也迎来了销售旺季。微风中,一株株苹果苗木沙沙作响;苗圃里,工人们正在挖树、打包,呈现一派忙碌景象。
3月20日,阳光明媚,气温适宜。大刘庄村的于恩贵正将刚挖出的苗木捆绑、装车。他告诉记者:“基地就在村头,每天来基地‘打卡上工’,忙时每月能领4000多块钱,咱也成了‘上班族’啦!”记者看到,在这里,像于恩贵这样的村民还有七八个,他们每天在基地进行苗木管护、采挖、装车,按时上下班。依托基地,大刘庄村每年还可以收取7万余元的土地流转金,农户也有一定收入。
“我们的苗木很抢手,每株27元的价格非常吸引人,前几天刚往博山销售了1.7万株苗木。”基地负责人朱启田自信地说,“今年是苗木销售的第一年,以后我们的苗木肯定越卖越好。”
近年来,沂源县以“园区化”发展模式,通过整合零散地块,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由合作社或者专业团队对农业产业园区进行统一管理,村民参与生产。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村民在全产业链中实现增收。
西里镇苗木种植的春风,为村民增收吹开了“致富门”,南麻街道的“雕小馒”花馍工坊在春雨的滋润下,也开出了绚丽多彩的“共富花”。
这几天,雕崖村村民王克红往县城跑了好几趟,她想为孩子报个正规的美术兴趣班。“孩子喜欢画画,给他报个兴趣班,也让他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全面发展。”她说,现在自己在村里的“共富工坊”上班,一个月能领3000多元的稳定工资。这份工作既不耽误接送孩子,也能照顾老人,很方便。
近年来,雕崖村坚持党建引领,因“产”制宜,于去年11月投资8万元成立了“雕小馒”花馍工坊,为2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其加入牛奶、菠菜、南瓜等天然原材料制作的五彩花馍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工坊平均每天可制作20余套各式花馍礼盒,日均销售额两三千元。产品不仅在当地热销,还通过电销渠道,销往了张店、济南等地市场。
除了花馍工坊,雕崖村还将闲置老学校改造成包装袋制作车间,将40余名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车间里,她们默契配合,经剪裁、缝制、锁边等流水线作业,一件件包装袋很快制作完成。如今,该村的花馍和包装袋产品销售势头良好,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在历山街道沂农果蔬种植合作社,22000平方米的阳光玫瑰葡萄玻璃大棚里,20余名村民正在进行葡萄苗栽植。沂河头村“两委”委员宋尚勇介绍,合作社由全村全部684户共同参与。一期建设的4座蔬菜大棚共5600平方米,自2022年12月份投入使用以来已创造利润50余万元,用工1000余人次,有效促进了集体和村民增收。
“大棚里,2月份种的4亩2K、金灿品种西瓜将在‘五一’节前上市,去年采摘售价达每斤10元,今年预计可为村里带来30万元的收入。”宋尚勇满怀喜悦地说。
在张家坡镇,由沂源洋三峪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对农户闲置房屋实施综合改造,建成了32套具有乡村特色的“沂蒙小院”,并配套有乡村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文化广场、民俗馆、百龙馆等设施。公司与所在村庄建立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吸引农户加入合作社,就地转移劳动力80余人,户均增收3万余元。
南鲁山镇立足于桔梗加工、艾草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收益高、门槛低、易操作的特色产业,在唐家六、芦芽、流水、文泉等村建成的21个“共富站点”已就近吸纳600余名村民进站务工。
……
为促进农民增收,沂源县以产业发展为链条,通过“产业+基地+站点+农户”的模式发展共富经济。如今,已形成诸如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传统手工制作、果品包装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共富经济产业业态,先后建设共富站点242处,带动7534名村民就近务工。
在沂源,村民们或通过学习成为手工技术工人,或走进田间变作“农业产业工人”,他们正用辛勤的劳动换来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全媒体记者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