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牡丹区东北部的安兴镇,曾经是劳务输出大镇,全镇5万人中有2万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如今,这里正在悄然改变,当地政府深入实施“归雁兴菏”行动,吸引在外有志之士返乡创业,帮助一大批年轻人在家乡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过上幸福生活。
“归雁回巢”激发创业活力
“2016年,我回到家乡,在政府的扶持下创办了菏泽高烽电机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成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的高新技术企业。”1月19日,高烽电机负责人刘卫孟说,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公司得以快速成长。
在刘卫孟看来,创业还是家乡好。“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家乡,有人力、土地等成本优势,当物流便利性与珠三角地区对等后,企业为什么不选择更具优势的区域?”
曾经的安兴镇工业基础薄弱,外出务工成了当时镇上年轻劳动力的无奈选择,再加上离城区近,人员流失严重。“为此,我们规划建设了返乡创业园,启动了创业项目孵化工程。”安兴镇宣传委员孔得旺告诉记者,政府从厂房水电、金融扶持等多个方面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让返乡人员创业有条件、就业有岗位,真正实现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像刘卫孟一样在外打拼的安兴人纷纷返乡创业。今年38岁的任楼村村民华国信在当地政府的感召下,携资回乡创业,在安兴镇成立了菏泽金泓电子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高档汽车线束,常年安置当地6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安兴镇返乡创业园已入驻投产企业10余家,涉及电子、服装、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年产值近10亿元,带动群众就业3000余人。
“强雁带动”壮大特色产业
“丝瓜全身都是宝,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可以作为鲜食产品,市场价格低的时候,还可以利用丝瓜瓤进一步深加工。”在江庄村村民刘淑眼里,丝瓜可是个好东西。丝瓜去肉留瓤,不仅可以加工成洗浴用品、鞋垫等,还可以代替钢丝球用于碗筷清洁,丝瓜的种子也可以拿来做中药。
2022年初,刘淑辞掉工作返乡创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培育打造了以江庄村为代表的丝瓜特色产业村,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对丝瓜籽、丝瓜瓤进行保价回收,形成一个从丝瓜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
距离江庄村不足4公里的宋河村,家家户户都有做手工布鞋的传统手艺。“村里老人、妇女较多,能不能利用这个传统手艺增加收入?”2013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及工程专业的李芬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返乡创业。
在政府支持下,李芬在家乡成立了云履布鞋加工厂,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400多名妇女从事手工布鞋加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以上。目前,李芬的手工布鞋项目已经在全镇推广并成为牡丹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村村民不仅完成了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的跨越,还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变。
“群雁齐飞”助推乡村振兴
走进前屯村,新铺的柏油马路、干净的街道、整洁的房屋、错落有致的绿化植被,独具鲁西南风情的民居尽收眼帘……这些变化要从“归雁”刘心兵说起。
作为一名“85”后,刘心兵原来一直在外地从事交通运输行业。回家创业后,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刘心兵上任后,有思路,有朝气,工作上时刻冲锋在前,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前屯村从以前的落后村变成了现在的全镇模范村。
同样是“85”后的肖庄行政村村民李晨蓓,以前在青海省某部队服役,退役后回乡参加村委竞选,成为全镇唯一的女性村党支部书记。“我把突破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上,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30万元的收益,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李晨蓓说。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归巢。“我们通过创新用人机制,从返乡能人中选拔一批讲政治、重公道、有能力的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安兴镇党委书记李其腾介绍,截至目前,安兴镇已回引45名人才,其中,11名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10余名返乡创办企业,形成了集聚一批人才、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示范效应。 记者 李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