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张怡
摄影报道
“汉青真是个好人”“邻村的人都羡慕我们有免费午饭”“汉青太不容易了”……3月14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福山区南部的老岚村,和朴实的村民们聊起“幸福院”的创办人——烟台市福山区红樱桃爱心协会会长、老岚馒头店老板初汉青时,这些80多岁的老人言谈中尽是感激之情。
每天拿出销售额的1%用于慈善
初汉青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他抱着“民以食为天”的想法,决定加入做馒头的行当。“那时刚二十岁出头,用小车推着一筐筐馒头到福山各村镇上赶集。有人问是哪儿的馒头时,我就告诉他们是‘老岚村的’。”就这样,“老岚馒头”渐渐地声名远播……
通过勤劳的双手,初汉青的“老岚馒头”店越做越红火。工作之余,他开始将精力倾注到了公益事业上。
提及他“公益事业”的起源,还要追溯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这场巨大的灾难对我触动很大,当时和家里人商量后,便同妻子赵亚琳一起来到福山区慈善总会捐助了1000元。钱不多,就是想为社会做点事情。自此,我就有了想做慈善的想法,并从2009年开始,决定每天拿出销售额的1%用于慈善。”
初汉青是这样想的,更是脚踏实地这样去做的:2009年当年,他向福山区慈善总会捐助5500元;2010年3月底,向福山区慈善总会捐款2000元用于定向捐助贫困儿童和孤寡老人;2012年,在福山区成立“老岚馒头”爱心基金,每年注入1万元,定向捐助20个贫困孩子;2013年,他每月拿出1500元,补助老岚村10个小学生的班车费用;2015年1月15日,福山区红樱桃爱心协会正式成立……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随着公益事业越做越多,初汉青关注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老人。
初汉青说,福山区老岚村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80岁以上的老人有34位。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慢慢地,就只剩下一些老人。“我是从村里走出来的,非常了解这些老人吃饭都是凑合。于是,便有了‘老岚幸福院’。每天中午,厨师李本平大叔都会将饭菜拍照片、拍视频,上传到‘幸福院家属’微信群里,让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们都能安心。”
“刚开始筹备的时候挺难的,顾虑也多,比如说,老人们年纪都大了,万一有个磕磕碰碰怎么办?”面对亲戚朋友们的劝说,初汉青坚定自己的信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自2020年“老岚幸福院”成立至今,累计支出涉及房租、装修、厨师和保洁的工资、水电气费用等高达22万元,其中有7万多元是社会各界的捐款,这其中也有老人子女们捐助的费用,其余15万元均由初汉青兜底。“现在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靠做馒头赚那点钱维护目前的状况有些吃力。虽然很难,但我不想半途而废。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
30多位老人中午齐聚“老岚幸福院”
临近中午11点,80岁以上的老人来到“老岚幸福院”,边聊天边等着开饭。
84岁的李瑞章告诉记者,他和老伴自“老岚幸福院”成立起,就一直在这里吃午饭。“在这儿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心情愉快,吃得比在自己家里多。厨师李本平也是我们村的人,60多岁了,在我们这儿就算小孩儿。他从小就做饭,会安排,一退休就让汉青给请过来了。他每天都会给我们换着花样做,两菜一汤的标准,馒头、花卷、米饭、面条、疙瘩汤……口味清淡,做得软硬也适合我们。”
81岁的牟其翠热情地拉着记者的手说:“中午和我们一起吃吧,邻村都羡慕我们,每天中午都能吃上免费午餐。”
11点30分,一碗碗热乎乎的面条端到老人面前,老人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