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至,大棚蔬菜迎来生产旺季。在嘉祥县马村镇梨行村,一座座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棚内,村民们正有说有笑地采收甘蓝等蔬菜;棚外,批发商正忙着把刚采收的蔬菜装车。
村民在大棚里收菜。
“现在我们基地每天能销售一两万斤蔬菜,一部分销往济宁,另一部分销往东北地区等全国市场。”马村镇薛莲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薛成说。基地在周边村庄建有25个高标准温室大棚,目前正值生菜、香菜、甘蓝、芹菜等蔬菜的集中上市期。
济宁的蔬菜批发商袁英很喜欢来马村镇收菜,因为这里不但距离市场近,关键蔬菜的质量还好,深受消费者欢迎。“这里的甘蓝等蔬菜口感很好,而且品相好,价格也实惠,在市场上卖得好,每天都能卖满满一车货。”袁英说。
薛莲农业种植基地的蔬菜种得好,和他们用上了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有直接关系。为达到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的目的,薛莲农业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和物联网管理系统,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蔬菜质量。“这些都是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设备,手机一点,就可以远程操作,特别方便。”薛成说。
村民在大棚里收菜。
蔬菜种得好、卖得俏,不仅给蔬菜种植基地带来了收益,还给周边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解决了5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俺家的几亩地就转给薛老板了,这里的地大都是俺村的,俺在这里干两年了,不光能拿土地租金,到点能领工资,关键活也不累,还能照顾家里。”60多岁的梨行村村民赵书远说。
大棚里的芹菜长势不错。
据了解,薛莲农业公司按“公司+农户”的模式,从育苗栽培到种植管理,再到产品销售,实行包产包销。在公司的带动下,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跟着种大棚蔬菜。
“现在已经有好几户村民跟着我们一块种菜,我们种啥他们种啥。像东北的香瓜和西瓜,我们不仅提供种苗,过了年还按不低于5元/斤的价格回收,然后再一起发往东北市场。”薛成说。这些跟着干的农户每年1个棚至少能赚3万元,大棚蔬菜产业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还鼓足了群众的“钱袋子”。
蔬菜装车。
近年来,嘉祥县马村镇把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从大棚搭建、育苗栽植、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不断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冬闲变为冬忙,让温室大棚蔬菜成为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新引擎”和乡村振兴的“直通车”。
截至目前,马村镇有种植大户130余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个、家庭农场50余个,大户带动致富效应愈加明显。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王雪珍 赵九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