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麦田的“越冬水”基本浇完,种粮大户朱开勇终于松了口气,“减垄增地”逐渐显现的效果已出乎他的意料。
“辈辈种地都有垄‘背’,今年不留‘背’,这怎么浇地?”今年秋种时,宁阳县伏山镇种粮大户朱开勇站在地头,看着地里的百十个喷头,和儿子朱明璐发生了争执。老早,老朱和外地的农机手交代下:垄背宽度50公分,本地水浇条件好,间距宽点,好浇地,这样来年能多打点粮。
地里的百十个喷头正在给麦田浇上“越冬水”。
可冬麦下播前,从镇农技站参加完“种粮大户减垄增地动员会”后,小朱和父亲商量:“今年要把自己千亩地里的地垄去掉,安装上水肥一体化高杆智能喷灌设备。”这让种地“老把式”老朱一时难以接受。终拗不过,老朱任儿子“折腾”。
小麦进入分蘖期,千亩麦田成方连片。老朱这片田里161个高杆智能喷灌像水龙一样,水雾弥漫田间,映射出一道道彩虹。这里的小麦正追肥浇水,也是新装喷头的“首秀”, 朱明璐邀上父亲来看“稀罕”。技术员李国贞在田间调试设备,见老朱依旧疑惑,便上前解疑。
“去垄后,1个喷灌喷头射程30多米,千亩地用161个就能覆盖,水里还有水溶肥,能快速渗入土壤与作物根部接触,肥料综合利用率提高18%以上。”李国贞说,用手机遥控,开机一次就能解决冬灌保墒和追肥,一季下来能实现成本“四减”,即减水、减肥、减药、减工。看着手机显示的喷灌用水比漫灌省近40%水量,老朱才算对喷灌初步认可。
田间喷灌。
去掉垄“背”看似是去掉了田间的一道凸埂而已,实际上需要水肥一体化等高科技设备作业配合才能实现。“减垄增地”需要投入一定资金建设高杆智能喷灌、微喷带、喷灌机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成方连片”规模化经营。
“老朱家来年更是一个丰收年。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不仅降低了他的麦田管理成本,还能实现‘四增’,即增面积、增效率、增产量、增品质。”伏山镇农技站长刘恩贺说,小麦传统种植模式的垄背宽度40公分左右,去1个垄可多播2行麦子,去垄后能增加近15%的种植面积,麦子亩产能提高200斤,按今年1.58元/斤价格计算,亩均效益增加316元。
此外,通过高杆喷灌设备,还能提高小麦抗“干热风”能力,提升小麦品质。干热风是北方小麦生长后期会有高温低湿伴有大风的农业灾害,可让小麦减产3%-20%,直观就是麦子干瘪不饱满,造成小麦千粒重降低。而利用田间喷灌形成水雾,降温增湿,在麦地形成特定的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对小麦影响,提高小麦品质。
“‘四增四减’之间的就是种粮大户多得的利润。以‘减垄增地’及水肥一体化为代表的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是农业增收的‘金扁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宁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侯典辰说,相较于种植户看重“增减账”,县里更注重通过“减垄增地”的示范带动,释放新技术新业态的“乘数效应”。
“减垄增地”所需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其中安装高杆智能喷灌折算到每亩成本1500左右,最简便的微喷带也需要500多元。宁阳县把“减垄增地”工作纳入县域乡村振兴考核,全县整合涉农资金近500万元,对参与改造的种粮户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进行奖补扶持,组织有改造意向的种粮大户外出参观,组织农技人员“一户一策”帮扶,提供微喷带、小型喷灌、高杆智能喷灌及喷灌机四种改造模式,让种植户根据自身财力和水源、地况等生产条件选择。
宁阳县化肥减量增效项目。
宁阳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128万亩、12亿斤以上,目前完成“减垄增地”6.8万亩。今年,依托“减垄增地”示范带动水肥一体、测土施肥等新技术推广的“乘数效应”,全县种粮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8.4万亩,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56%,种粮大户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的意愿进一步增强,为全县“减垄增地”全域推开打下基础。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赵峰 杨长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