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早上7点30分,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蔡庄村村民李保忠骑上电动车,来到离家5公里的天信保持器有限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妻子温淑英出门步行7分钟,到村西的亿沣绿色蔬果种植基地上班。
李保忠家有11亩地,以前都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2013年,聊城当地的亿沣连锁超市有限公司下乡,成立了聊城市农合亿沣蔬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到蔡庄村流转土地建种植基地。李保忠把自家的11亩地以相当于每年9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了出去,他也开始到周边的工厂打工挣钱。“现在,我主要负责保持架生产中的车边工序,早上7点30分上班,下午5点30分下班,中午在公司吃饭、休息,每个月工资能有4000多块钱,比以前收入高多了,也更省心了。”李保忠欣慰地说。
位于鲁西平原的郑家镇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轴承保持架产品生产基地,有“中国轴承保持架之乡”的美誉。据中国轴承协会估算,郑家镇轴承保持架年产销量约120亿套,可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尤其是风电轴承保持架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目前,该镇有轴承保持架企业110余家、汽车配件企业46家、新能源电动车企业1家,其他机械加工企业19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一般纳税人企业350余家。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依托产业优势,郑家镇推行“公司+个体户+小型作坊”的模式,带动发展个体加工户4600余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机会。
成立于1985年的山东金帝精密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轴承保持架产业生产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被工信部命名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轴承保持架‘十三五’期间优秀供应商”企业。目前,公司安置了当地1000余人就业,其中包括100余名困难、残疾人员,还带动了十几家小型企业、60多家农户通过加工配件走上了发展致富之路。
李保忠和温淑英的两个女儿出嫁后,也在从事上游产业链的配件加工,年收入有十几万元,大女儿还花50多万元在郑家镇驻地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过上了舒适、便捷,与在城市无二的生活。如今在郑家镇,离土不离乡、创业不离家成为更多“农二代”的选择。
种了一辈子地的温淑英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领工资”的人。与丈夫进工厂打工、女儿们自己创业不同,她与土地的联系依旧紧密:在基地打药除草、管理作物、收获采摘,每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和温淑英一样,在这块土地上既领土地流转租金又挣工资的有130多人,其中承包大棚的农户有100余人,温秋姐就是其中之一。
3月28日,绿意盎然的大棚里,温秋姐正在给葡萄整枝,再过40多天,第一茬葡萄就将上市。“同样是种地,有了合作社这棵‘大树’,我们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种地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农合亿沣蔬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蔡庄村流转了3000亩土地,建起了200个拱棚和110个温室大棚,同村的温秋姐2013年承包了基地的2个拱棚,2017年又增加了3个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和葡萄。合作社给承包棚的农户统一提供种苗、肥料、生物农药,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怎么间苗、疏果等则由合作社技术员培训指导,温室大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大大减轻了承包农户的劳动强度。“去年,这3个温室大棚的葡萄、2个拱棚的蔬菜总共收入了近15万元,根据与合作社四六分成的合同约定,我个人收入了6万元左右。”目前,像温秋姐这样,在基地承包大棚的农户平均每亩地能收入6000多元。
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为摆脱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产出效益低等弊端,郑家镇通过引导成立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以打造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该镇有耕地6.1万亩,其中流转7800亩左右,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家庭经营向现代化农场的转变。 (席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