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芳 报道
本报青岛讯 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桃源河畔,曾经是滨海盐碱荒地,如今真正变成一片良田!10月16日,在这片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举行海水稻收割测评会。经过现场收割、脱粒、水分测定、亩产折算,编号为yc2003的水稻品种亩产580.06公斤,编号为yc2009的水稻品种亩产达到779.1公斤。记者现场了解到,城阳上马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已经通过国土部门的认定,达到了耕地的土地标准。
眼下,除城阳上马外,喀什岳普湖、黑龙江大庆、浙江温州和陕西延安南泥湾等全国12个海水稻示范推广基地也陆续开始秋收工作。去年,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多地启动了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扩大推广到10万亩。
“今年的水稻长势比去年要好,由于基地的土地改良已经进行了3年,并采用了智慧农业手段,从秧苗的繁育到水土墒情分析等都做到了更加精准,增产在5%以上。”掂了掂沉甸甸的稻穗,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上马基地种植总监王亚菲对记者说。
据介绍,桃源河畔的万亩土地,因上世纪60年代河水漫堤、海水倒灌,呈现中度盐碱化,土壤pH值达8.1,全盐含量达到5.3‰以上。如今历经持续3年的改良,城阳基地的盐碱地已经通过了国土部门的认定,达到了耕地的土地标准。王亚菲表示,研发团队计划在秋收之后,开始小麦种植。明年,该基地有望实现稻麦两季双丰收。
作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中心及盐碱地改良分中心,2012年以来,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专注于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研究,历经多年的配组和选育,成功选育出一批优良耐盐碱水稻品种,并用于大田种植。2020年,首批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研发团队还充分发挥品种研发优势,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对优良稻种进行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目前,耐盐碱水稻品种已在全国主要类型盐碱地开展推广,覆盖山东、内蒙古、浙江、新疆、青海、黑龙江、河南、陕西、江苏和宁夏等省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创新育种技术,巩固品种自主能力,提高单位粮食产量。”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研发事业部负责人万吉丽认为,农业生产要继续推动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
事实上,城阳基地荒滩变良田的背后,除了要归功于研究团队培育的耐盐碱水稻,也离不开“后土云”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对盐碱地进行的改良。
“这片稻田表面看起来和其他稻田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它‘暗藏乾坤’。”10月16日,站在海水稻田垄上,王亚菲向记者介绍了盐碱地改良的智慧之处:地表之上,设有高清摄像头、土壤温度湿度盐度传感器、蒸发量传感器、水层pH值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地表相关数据;地下0.3米处,埋有灌排管网,可实时监测盐分是否超标,并将灌溉水、氮磷钾等混合而成水肥一体化营养液,直接传输并滴灌到作物根部;地下1.2米处,埋有排水管、集水井和盐分、湿度、pH值等大量传感器,一方面可将下层上升的盐水收集后导入沟渠排出,阻隔土壤返碱,另一方面可将上层下渗的淡水加以回收,进行循环利用。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这些原本不适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引入可远程监测、自动分析、智能控制的“智慧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和专家在线指导。例如,专家远程分析高清视频,就能识别出水稻的高度、稻穗的长度;观察叶子和稻穗的颜色、形态,就能识别出水稻病害、虫害状况;根据现场图像,就能分辨出是农作物还是杂草,进而对当地要素物联网系统发出指令,远程控制实施定点小范围喷洒除草剂。
万吉丽表示,正是得益于智慧农业的持续强力支撑,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海水稻“十百千”工程正全面推进,即在全国总计推广海水稻10万亩,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为带动全国改造1亿亩盐碱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