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姜地大棚里看到,七八厘米高的姜苗舒展着翠绿的新叶,长势喜人。一个身材结实、戴着黑框眼镜的男子正认真查看姜苗的生长情况,并不时地嘱咐姜农,“这两天温度升高,要注意大棚的湿度,及时浇水”。他便是该基地的负责人毕学堂。“今年的生姜长得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毕学堂看着长势良好的姜苗,再回想当初创业的艰难,不禁感慨不已。
毕学堂2009年大学毕业,凭借自己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在青岛已经创出了一番业绩。2012年5月,他凭借自己积累的商务营销经验,回乡成立了原莱芜市赢达商贸有限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从事手工艺发饰材料批发与零售。当时,莱芜电子商务业务尚未起步,毕学堂通过自己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企业发展成为山东省规模较大的手工艺发饰材料批发单位。
“那时我主要是在莱芜和青岛两地跑,事业发展也越来越顺畅,父母和妻子都以我为豪,我也想继续在这个领域干下去”。然而,就在毕学堂顺风顺水推进自己事业的时候,一个电话打乱了他的思绪。
“我想请你回老家,用你在电商方面的优势把咱村的姜产业发展起来。”毕学堂回忆说,当时家乡的村支部书记想请他回乡搞姜产业,通过电商打开姜产业的销路,重拾家乡姜产业的辉煌。“刚开始我也很犹豫,觉得好不容易走出农村,不想再回到小山村。书记三次上门找我谈心,我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想着学了一身本领就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从做手工艺发饰材料到做姜产业的电商销售,算是毕学堂跨行业的二次创业,一 开始毕学堂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用他母亲的话说,“干好了还好说,干不好家里的人都埋怨你。”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毕学堂决定“赌一把”,于是毅然回到农村老家,重新开始创业。“当时仅仅想帮助村里把姜产业发展起来,教会他们怎么通过电商做销售。”而这一帮就是6年,毕学堂也成长为基地里扛大梁的骨干。
做姜销售,除了销售本身,还得懂得姜如何保存,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为开阔眼界,毕学堂多次外出实地学习,通过一股拼劲儿,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的订单纷至。他说,基地销售人员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许多同村的乡亲都在基地找到了工作,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同时,毕学堂在农科院专家的支持下,在基地研发出了生姜新品种——蔬菜鲜姜,改变了生姜只能作为调料的传统,极大地提高了生姜的食用量。基地首创了全国地暖式高温大棚,使得生姜一年可以种两季,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证鲜姜365天不断供。因管理规范、经营有方,公司基地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济南市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毕学堂利用懂电商的优势,在多个电商平台开店,打造蔬菜品牌“食惠美”,并自建APP,创立了姜票提货系统,销售生姜以及莱芜土特产,实现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开发出多款生姜系列产品,短短几年就成长为济南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毕学堂没有忘记回乡创业的初心,几年来,先后帮扶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企业被认定为扶贫帮扶主体。在创业模式上,敢于创新,采用村党支部+农科院专家+大学生创业的新型创业模式,每年拿出利润的15%,上交村集体,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党支部也给予了公司很大的政策支持。公司拿出50亩土地给济南市农科院用作实验基地,和农科院共享科研成果,以提高公司科研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水平。
毕学堂的努力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获评“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山东电子商务双创之星”“山东省青年创业导师”“市十大大学生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老百姓也看到了毕学堂真心为老百姓干实事,2021年的村“两委”换届,毕学堂当选为支部委员。毕学堂说,下一步他将让家乡的土地发挥出更大的效益,让梦想的种子在家乡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