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关注民生 > 正文
   

有机菜开启村子十年巨变 潍坊市洼里村农业走高端

2020-10-09 07:52:46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秋分将至,天气转凉,早上5点天蒙蒙亮,刘向东穿过大田走进玻璃温室,他的裤腿已被露珠打湿。回村建设近10年光景,每天早上5点到园区转一圈,看看果蔬的长势,是刘向东繁忙一天的开始。

  时光回溯。面对亟待走出困境“几顾茅庐”的村民,刘向东在2011年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从企业家转行,回村接了一个“烂摊子”。那一年,他每天超两万步,一年穿坏12双鞋,从180斤掉到140斤,惹得村里老人忍不住心疼落泪。脚下沾满泥土,他心里惦记的就是一件事,让洼里村富起来。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于芊文 王帅

  王琳 通讯员 吕宣龙

  扑下身子办实事

  从企业家转行当村支书

  车开到洼里村村头,就看到老人在泉边摇着扇子乘凉,再往里走仿佛进入了一个大花园。洼里村因地势而得名,三面山坳,地势低洼。今年85岁的李中兰是村里的老党员,曾是洼里村妇女主任。李中兰告诉记者:“俺村里以前全是土路,坑坑洼洼,村委办公室也没有人修,哪想到现在大喇叭广播评上美丽乡村呢。”聊起刘向东,李中兰说,“十年了,眼见着村里大变样,都是向东带着干的。有一次刮大风,为了保住蔬菜,向东爬到大棚顶上去压棚膜,太危险了,真是怪心疼啊!”

  村民王大爷带领着五六名妇女清理街道旁的杂草,他坐在马路牙子上讲起洼里村的历史,“以前都是靠着种两亩地过日子,后来村里修路,改电,打机井,户户通,俺村里才喝上了自来水。”王大爷家里也有几亩地,现流转出去成了大棚基地,一年也有几千块钱的收入。王大爷告诉记者,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生日都会收到刘向东送上的蛋糕。王大爷说:“不在那点钱,给每个过寿的老人送蛋糕,是向东心里想着老人。”接着王大爷指着村北头正施工的建筑,骄傲地竖起大拇指,“俺马上就住上楼了!”

  2011年以前,水不通、路难走、电压低,是长期以来困扰洼里村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就业渠道,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洼里村眼看着走向“空巢”,大伙儿想到了村里在外搞企业的“大老板”刘向东。1970年出生的刘向东青年时离家创业,成立了潍坊市天峰建材厂,公司逐渐在建筑行业有了响当当的口碑。一边是自己一路打拼的企业,一边是给予厚望的父老乡亲,要做出选择太难了。“回去!”刘向东说。

  回去,就意味着扑下身子收拾“烂摊子”,就意味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意味着承担起更重的责任。2011年,刘向东以560名选民527票赞成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后又以全票通过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一棵有机菜的“22天”

  哪能想象现在这样种菜

  进入园区,刘向东带记者参观了种着有机黄瓜、有机西红柿的果蔬大棚。刘向东说:“刚开始就是从这19个普通大棚做起的,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缺销路,一个字‘难’!”2011年,刘向东回到洼里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做了一个看上去很“冒险”的决定——发展有机农业。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村民的不信任和投资风险大,让大部分村民都犹豫了。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刘向东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签订协议:成立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刘向东投资建大棚,村民只管种植,如果亏本,刘向东家负责返给农户一年2.6万元工钱,这才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当时他们流转了412亩土地,建成19个大棚,刘向东家投资了600多万元。从此,田间地头、大棚内外到处都能看到刘向东夫妻俩的身影。

  在有机红心火龙果大棚里,72岁的马良花正在清除杂草。由于高度机械化作业,马良花一个人就可以照管两个大棚,“不累,就当是锻炼身体了,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给我们邻村也拉动了就业。”马良花自2012年开始在洼里村的果蔬大棚工作,像她一样来自邻村务工的人员不在少数。她逐渐打开了话匣子:“刘向东不容易啊!我是最早来这里上班的,眼见着洼里村一步一步就跟画蓝图似的!”

  在温室玻璃大棚里,刘向东摘下西红柿,用水冲洗后便咬了一口。他开玩笑道:“放心吃,咱这里没有农药!”没有农药的有机西红柿产量并不低于普通西红柿的产量,这不禁引起记者的好奇,难道没有害虫吗?原来刘向东刚才卖了个关子:“不打农药肯定是有害虫的,但是我们通过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既保证了果蔬的品质,还保证了它的产量。”

  要走出传统农业,必须向科技要答案。在二层,我们看到种在“床”上的蔬菜。这种床长23米、宽1.8米,上面铺了厚厚的一层“黑色土壤”。刘向东说:“可别小看了这张‘床’,这是我们利用三年时间研发成功的‘智能种植床’,一年可以种菜16茬,亩产量达100多万元。”16茬,就意味着蔬菜平均生长期在22天,而普通蔬菜正常生长期为45天左右,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猫腻”?记者向刘向东“索要”答案。原来,这些蔬菜最初是在穴盘里育苗,育苗23天左右,再挪到智能种植床上,在“床”上生长22天。“实际生长周期45天并没有改变,我们只是合理地利用了空间,而所有的基质又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

  5600平方米的大棚内,我们只见到一名工作人员计师傅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给蔬菜浇水。皮肤黝黑的计师傅是东北人,三年前跟妻子来到洼里村就此扎根。这样一个普通农民聊起技术来开始侃侃而谈:“有机种植的秘密就在这些黑色的基质中。”作物生长的这些基质是在密封条件下,把泥炭土、玉米秸秆加生物菌种揉丝发酵研制成的,为蔬菜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该模式采用物联网设备配合人工,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时间和产量,实现精准生产。计师傅笑谈:“我们以前就是种大田的,哪能想到这样种菜呢!所以说呀,传统农业必须转型!”

  牛场不见“堆粪池”

  也闻不到粪便臭味

  刘向东告诉记者,十年前从温室大棚有机种植起步,建设沼气池和有机肥厂,搞生态养殖,每一步都坚持走“有机”的路子。2018年,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了崭新的养牛场,并从新西兰进口了232头奶牛。

  有别于不少小型养牛场低矮的牛舍,洼里村养牛场的牛舍如同厂房般宽敞,并且采用了水帘、风机、空调等进行降温,让奶牛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当中。进入牛场,便看到奶牛正排着队等待挤奶,“纪律严明”。机械化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整个养牛场平时只需三名工作人员——厂长、兽医、管理人员。牛场内,既没有堆粪池也闻不到粪便臭味。刘向东告诉记者,奶牛脚下踩的厚厚的稻壳,就是养牛场没有异味的原因之一。原来养牛场采取了“发酵床”技术,不出牛舍就处理了粪便,这样就不怕下雨天粪便随着雨水流出而污染环境了。

  生态循环,是刘向东一直提倡并且付诸行动的事情。“发酵床”要发挥处理粪便的作用,还需要半年喷洒一次特制的生物菌。“我们利用自己园区果蔬的根、茎、叶、果实等发酵成有机酵素,通过喷洒机器将生物菌均匀地喷洒到稻壳上。这样‘发酵床’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牛场共有四个“发酵床”,其中三个已经使用了一年,再过半年到一年时间,形成的有机质可以直接作为生物菌有机肥,为洼里村园区里的有机蔬菜提供肥料。刘向东说:“园区一点东西都浪费不了,我们形成了一个种植+养殖的闭环生态循环体系。”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在村里建设日产4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利用园区产生的秸秆、畜禽粪便及邻近村庄废弃秸秆生产沼气,供应园区以及周边村民使用,使得农业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循环利用。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桓台农村“大喇叭”响起来交通安全讲起来
下一篇:胶州打造百姓身边的精神家园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