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高新区吕陵镇西任寨行政村,刚刚栽种的菊花绿意葱翠,40余名工作人员正在田间忙着栽苗、除草。贫困户郭四满因儿子患有尿毒症,生活十分困难。每天她都会来这儿干活,一天50多元的工钱,可以缓解生活压力。
“这一亩菊花收入达3000元,比种植庄稼效益高一倍。发展菊花产业不仅让我找到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而且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这片菊花种植基地的主人就是25岁的年轻小伙任福路,他向记者坦言,去年,他从郑州辞职回乡创业,开始承包土地种植菊花。一年来,不仅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创建了“菏菊”品牌,而且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亩扩种到110亩,还有2400平方米的车间用来生产菊花茶。由于用工量较大,不少贫困户和闲余劳动力来这里打工,贴补家用。
“自从合作社成立后,很多农户从菊花种植中受益,有的加入其中大面积种植,还有很多贫困户和老人来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村党支书任何运说,现在菊花种植成了带领当地农户致富的新型产业,今后将带动更多的农户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实现增收致富。
这只是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不仅可以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务工增收,也可以利用经营收益,使贫困群众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共享发展红利,确保了村民收入稳定,坚定了贫困群众致富的信心,同时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村民三方抱团合作、互惠共赢。
走进万福办事处潘刘行政村,瓜香四溢,漫步在树木茂盛的田间小路上,感觉到的不仅是沁人心脾的浓浓甜瓜香,更多的是瓜农们那满脸的喜悦和幸福。该村把甜瓜种植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通过成立合作社让贫困群众参与到项目发展中来,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和建设新农村的大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外,扶贫车间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的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马岭岗镇西北村的扶贫车间里,患有先天性脊柱变形的贫困户侯红霞,正在缝纫机前做衣服,动作娴熟。休息的时候,她还和工友们有说有笑,十分开心。能成为这里的一名女工,且每月收入达3500多元,让她很满足。
侯红霞因身体残疾,无法外出打工,过去只能靠缝纫手艺接些散活在家里做,挣钱不多。自从去年,张国涛和朋友一起承包了村里的扶贫车间,办起服装加工厂,并优先为贫困群众提供工作岗位,侯红霞和其他几名贫困户成了这里的工人,每天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而且结识了很多朋友,在一起工作十分开心。
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高新区积极探索项目带动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吸纳农民就业。另一方面探索“企业+岗位+农户”模式,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引进来料加工企业,拓展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闲散劳动力家门口转岗就业。无论哪种模式,都能帮助贫困群众在增收致富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记者王 燕 常鲁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