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不仅仅关系个人道德与品行,也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在人和镇,信用体系的作用尤为凸显。
近年来,拥有84个行政村、1个城镇社区、8.3万居民的人和镇,以信用建设为主线,积极探索信用治理新路径,通过信用推动、居民参与,走出了一条社会风气与基层治理互促共赢之路。
扩大信用知晓度
潜移默化转观念
“信用”是什么?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这个“新鲜”概念,人和镇在信用建设之初,最大限度对群众进行信用的推广普及。“奖小事、罚大事”,通过加减信用分的形式对居民进行适当奖惩,引导居民做好事、得好处、都参与,使得信用的知晓度不断提高。
做好事,赢积分。当道德素养变得可量化,信用这种“隐形”的力量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群众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和镇很多群众被“唤醒”,信用管理获得了另一项喜人的成果——直接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居民更加讲道德、讲文明、讲奉献,一批批“志愿者”不断涌现出来。
“做志愿者,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自豪!”邢家村志愿者王海燕笑着说。2019年3月,该镇对所有“清洁家园”参与志愿者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对各村志愿服务队进行授旗,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公益的热情。因势利导,该镇将这股热情融入了清明防火、助力荣马、镇区环卫整治等一系列工作中,各村志愿服务队伍蓬勃发展,志愿者从最初的三五百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万人,志愿服务队伍也壮大到500余支。
在美丽乡村综合提升整治过程中,8000多名志愿者冲在“四清”工作第一线,成为“主力军”,历时4个半月的美丽乡村综合提升,志愿者人数达到了23.8万人次。清理整修废弃宅基地、修复残垣断壁、清理搬迁门前杂物、清除违规广告、清理违规菜园、规整线缆、修砌排水沟、栽植绿化树木……由本村任务的完成,到积极参与到跨村支援、跨片支援,群众的意识形态不断凝聚和统一、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乃至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得到了“重塑”。
管理网络广搭建
信用内涵更丰富
信用机制的设立原是让群众去讲卫生、孝亲敬老、遵守村规民约、遵守社会公德,而志愿服务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使居民实现了由生硬被“管”到主动奉献的转变,“管”的内涵不断丰富。
随着信用建设的不断深入,单纯的挣取信用积分、简单的物质奖励已经无法满足志愿者的奉献热情,如何带领群众“走上道”,让信用真正成为村庄治理、社会管理的一个新型抓手,去补充完善村规民约、法律约束等方面的管理空白,成了人和镇党委、政府思考的课题。
结合《荣成市信用“五进”工程实施方案》,人和镇在原先构建的“信用+”基础上紧密围绕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发展、环卫一体化、精准扶贫、土地流转等各项农村重点工作,继续深化落实细则,扩大信用建设覆盖面,实现“重点工作落实有信用跟进、用信用推进”。
北齐山村陈玉兰既是党员也是村里的网格员,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她除了自家带头外,还要以“联四邻”的方式对帮包户做好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分类指导等工作。“对农村干部、党员、网格员实行每月量化考核,在工作量上,党员干得更多才能加与群众相等的信用分。”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明告诉记者。突出激励“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农村干部、党员、网格员等群体形成了“比普通群众干得多、干得快”的行动自觉。
为了实行“普惠与激励相结合”,2019年,人和镇共发放信用基金68余万元,惠及人次10985人。全镇13个片区分别设立了“信用超市”,村民可将手中的信用积分兑换为各类消费券,到信用超市换取商品。各村还设立了“信用银行”分行,增加信用分兑换物品种类。信用激励力度不断增加,信用应用深度持续提升。
领域行业全布局
实现整体“一盘棋”
面对不同领域、行业的人群,信用体系要使群众个人的信用信息在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形成即时的反馈机制,最终实现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才算真正“用一套信用体系盘活一条治理路子”。
人和镇在创新开发信用产品、灵活运用信用结果上再出新招。一方面,在镇域范围内设立“红黑榜”,依据群众个人信用分值,每季度公布一批“红黑榜”名单,对黑榜人员限制到镇域范围内企业工厂打工、不得到集市摆摊等,对红榜人员提供免费游槎山、免费查体、行政服务免待号等服务项目,把奖惩从物质方面提升到享受社会资源上来;另一方面,对有能力的党员、网格员、群众等优先考虑纳入农村干部后备库、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等,让信用分首先在镇级权力范围内对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
最近,“信用身份证”成了辖区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镇里300家信誉度高的商户成立了“信用商户联盟”,统一制定商品价格优惠标准。居民们在购买时,亮出“信用身份证”,能够根据不同信用等级享受不同优惠。
信用奖励的项目门类也在不断细化。人和镇将群众行为细分为公益活动类、社会治理类、社会生产类、重大突出表现类四个大项,按层次逐项提高信用奖励分值,引导群众逐步向高层次迈进。
如今,人和镇辖区居民早已将收拾卫生、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看成平常的、自发主动的事。通过实现“奖小事、罚大事”到“奖大事、罚小事”的转变,最终实现人人自觉讲道德、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