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郓城县部分村集体、合作社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不等不靠不要,利用村内房前屋后、沟渠路旁土地的“边角资源”做文章,干群联动、统筹规划、变废为宝,探索出了一条发展“边角经济”的强村富民之路。
坑洼地变成“聚宝盆”
寒冬时节,漫步在李集镇李晓岚村的果树下,很难想象,这里在几年前还是一片低洼、坑塘地。村里的低洼、坑塘地一直沉睡多年,如何将这部分土地开发利用,当时成为了一件令人头疼的问题。直到2014年,在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周广福成立了晓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村集体低洼、坑塘地107亩,对这些闲置土地进行了整平改造,然后在土地上种植了桃树、苹果树等果树,而且头四年还在果树行间间作了大蒜、大葱、朝天椒等高效经济作物,增加了土地利用率。今年苹果树、桃树亩效益在3000元以上,高效经济作物收益也在2000元以上,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收入,还带动了当地部分贫困户成功脱贫。
道路闲地长出“黄金果”
郓城县南赵楼袁庄村、富李集村充分利用村绿化土地,在村主干街道绿化带栽植柿子树,这已经成为了当地村庄的一大亮点。2017年以来每年都举办采摘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每到柿子收获季节,满街都是“黄金果”,使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50000余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到1200元,推动了脱贫攻坚的有序进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林下食用菌发展“钱途”好
“过去的社区可不是这样的,村里以前闲置了很多林地,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没想到闲置的林地变成了大家增收的法宝。”说起发展林下食用菌后的变化,村民老张难掩兴奋之情。郓城街道姚垓社区居民孙建磊,在2011年回村创业,在街道办和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郓城县森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村集体15亩闲置林地,从事香菇、黑木耳的栽培生产。现在合作社由刚建社时的5户社员,已发展成为50余户社员,年均种植香菇菌袋100万袋,实现经济效益200余万元,种植春季黑木耳80万袋,实现经济效益120余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发展食用菌种植,是一个带动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这些村庄仅仅是郓城县发展“边角经济”的一个缩影,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支持下,郓城县坚持整体规划、精准施策、多方投入,利用村内户外的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边角经济”,努力让闲散资源活起来、村内产业立起来、生活环境美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