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钟伟通讯员苏传明李艳杰
日前,记者从阳谷县城出发,沿阳金路南行约5公里,远远就看到一个古朴美丽的村落,静静地躺在绿树的怀抱中。这就是三国时期仓亭之战旧址——高庙王镇前仓村。
记者站在村口望去,一座巍峨的牌坊迎面矗立,“仓亭津”三个金色大字遒劲有力;红瓦黄墙的二层小别墅连片林立,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美丽;鸟儿从果园中飞出,从村庄上空掠过……
“当年,曹操在此打败袁绍,仓亭津因此名扬天下。”前仓村党支部书记张目松指着眼前的一座三国铁骑雕塑,感慨地向记者讲起前仓村故事。
前仓村,原名仓亭津,此地古代西近黄河、东临古沙河,既是古沙河渡口又是曹操建粮仓之处。据阳谷县志载,公元201年,袁绍派陈宫抢夺曹操后方之地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时任寿张县令程昱派兵驻守仓亭津,阻陈宫军队在沙河以西,使曹操后方得以保存。后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曹操在仓亭之战大胜袁绍。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1800多年过去了,阳谷古八景之一的“沙河雁渚”已不复存在,古沙河已被黄河洗刷成平畴沃野,只有村东的小河和村名还在回忆着仓亭津的金戈铁马。
如今,前仓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背依商业街,面朝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张守全在前仓社区里的新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小别墅”。
热情的张守全把记者让进了屋。楼上楼下共180平方米,冰箱、空调、液晶彩电、布艺沙发一应俱全,茶几上还摆着各种水果。“以前啥也没有,现在啥也不缺。”他乐呵呵地说。
“啥也没有”的艰难,曾贯穿张守全的“前半生”。
过去,前仓村全是低矮的小平房,纵横的道路也都是土路,村民祖祖辈辈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生活。但幸运的是,2010年,前仓村实施整村搬迁,在全县率先启动农村新居建设工程,老张一家和380余户家庭的命运彻底改变。
“在新居工程实施之初,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坚持群众能办的事由群众自己办,群众不能办的事班子帮着办,为群众积极搞好服务,村党支部成员率先交钱、党员带头交钱,村党支部成员最后选房,赢得了群众认可。”张目松说,仅两天时间,全村32名党员全部无条件率先完成拆迁。在党员的带领下,村里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旧村拆迁复耕,没有发生一起信访事件。
2013年7月,380余户高标准住宅全部竣工,建设后的新村占地150亩,节约土地203余亩。同时,高标准配备了社区服务办公楼、中心幼儿园、老人福利院和文体广场等基础设施。“现在俺村住的是别墅,喝的是自来水,卫生有专人管,垃圾统一收,出门到处是树林、果林,连城里人来了都舍不得走……”张守全的话语里充满自豪。
搬出来的村民,不仅实现了“安居梦”,也圆了“致富梦”。2014年,该村依托旧村复耕土地,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占地1200亩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仓亭津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该项目包含三国文化展馆、农业观光、采摘果园、乡村餐饮等。目前,休闲采摘区、景观带、假山、湖泊已基本建设完成。张守全家的地块统一流转到仓亭津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后,又被聘为基地员工。“城里人看中的是田里的花和果,我们庄稼人要的是这地里的收成。”张守全说,在这里打工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前仓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500亩,与双赢良种繁育基地合作种植小麦良种、与景阳冈酒厂合作种植酒用高粱;建设6个温室大棚,引进“黑巴拉多”葡萄新品种,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田园综合体集聚产业、居住、游玩等功能,让村民充分参与,从而有更多获得感。”高庙王镇党委书记王玉鹏说,通过新农村建设,点亮了百姓幸福生活,也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促进了家庭、邻里和谐,乡村真正成为了希望的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