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俏
摆脱思想贫困、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是筑牢脱贫稳定基础的治本之策。在攻坚任务基本完成,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新阶段,通过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奋斗热情和干劲,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成为当前基层脱贫攻坚的重要课题任务。平度市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主题,统筹各方平台资源,开路辟径,在扶贫扶志促进内源脱贫方面进行了有益、有力的创新实践。
圆梦微心愿
为贫困孩子托起一片晴空
“我的书包是姐姐小学时候用过的,每当我看到别的同学背着崭新的书包来学校,我是多么的羡慕!”“妹妹一直想要一双自己的运动鞋,可是家里没钱,总是穿我剩下的,我想要送她一双鞋”“我想见到爸爸”……这是一个个困难家庭学生的心愿,那么微小,但拮据的家庭却常常让他们小小的梦想落空。
“你的小心愿,我帮你实现。”填一张心愿卡,小小心愿就会被实现。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平度团市委开展“圆梦微心愿”行动,通过收集微心愿,在保护少年儿童隐私的前提下,向社会发布并号召认领,帮助孩子们圆梦。
“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想方设法送什么,他们的心愿都是微小的,但这个小小的心愿或许就会成为助力他们飞翔的翅膀。”平度团市委书记王丽说。作为行业扶贫的重要部门之一,平度团市委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在社会与孩子们之间架起爱心桥梁,倡议组织一大批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关注关爱贫困家庭少年儿童。
青岛团市委原学少部部长陈晓婷发动她的大学校友,捐款4万元帮助200个孩子实现了微心愿;平度“向阳公益”团队自行驱车8个镇(街道)20余所学校,顶着烈日为近百个孩子送去心愿礼物,帮孩子们实现小心愿,激发他们为梦想而追求的信心和勇气。
“爸爸,我等你回来”,当9年来第一次在监狱中和服刑的爸爸相聚时,陈捷(化名)实现的小心愿仿佛开启了他生活的另一个窗口。
“我一定不会忘记这位好伙伴,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得到书包的小女孩如是说。
汇聚微小溪流,激发澎湃力量。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达成“微心愿”2000余人次,帮扶物资价值20余万元,为贫困少年儿童加油打气。
家门口就业
为走不出去的贫困户
点亮一盏明灯
有这样一类贫困户,因家庭成员需要日常照顾等,打工出不去,在家挣钱门路少,日子过得拮据。
今年59岁的李文福从小体弱多病,和88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年迈生活难以自理,需要时刻有人照顾。“看到我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老母亲,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找我干活。”李文福说,“但我从来都不觉得这是个负担,带着母亲一起生活的想法也从没有动摇过。”街村干部考虑到李文福的特殊情况,帮助他在家门口的一个家庭农场找到了份看门的工作,在值班室里添一张床,方便他照料母亲,今年4月份又为李文福申请了扶贫公益专岗。李文福常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让母亲安享晚年!”
今年54岁的王春朋,妻子身体不好,15岁的女儿还在上学。老王也曾想过出门打工挣钱,但一想到妻子需要照顾,只能无奈放弃。2016年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老王使用帮扶资金买了一台二手小型花生播种机和农资,经过辛勤劳作,当年就脱了贫。今年,镇里又帮老王介绍了扶贫公益专岗,本村上岗,时间自由,成为全镇第一批扶贫公益岗人员的他激动地说:“俺现在享受这么好的政策,更要努力奋斗,把日子过好了,才能对得起党和政府!”
今年4月份,平度扶贫、人社等部门联合开展扶贫公益专岗开发工作。计划年内开发不少于500个扶贫公益专岗,包括卫生保洁、道路养护、河道养护、护林护绿、治安巡逻等岗位,每人每月岗位补贴500元,由市财政统筹解决,不足部分从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列支。目前全市已有382名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签订服务协议并上岗。
扶贫农创体
为产业脱贫蓄积“一池活水”
一颗红果,点燃致富希望;一座暖棚,成就小康生活;一片园区,汇聚多样业态;一链产业,擎起振兴大旗。走进崔家集镇扶贫农创体,道路两侧的千亩大棚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我们这的果儿比其他地方都好吃,好多村民都来种大棚了,主要是赚钱啊。”让大家众口相传的“宝贝”,就是崔家集扶贫农创体的主要产品——樱桃西红柿。
2016年该镇统筹使用青岛市定6个经济薄弱村扶贫资金540万元,依托前洼村蔬菜合作社,集中建设36个冬暖式樱桃西红柿大棚并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同步还建设了庄户学院、高标准育苗温室、新品种推广示范棚、产品交易市场等。项目自2016年10月建成投用以来,由于樱桃西红柿效益可观,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目前形成了312个大棚、占地1600亩的产业发展集群,预计年产出樱桃西红柿120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7200余万元,单个大棚年均纯收入超过20万元,带动周边就业超过600人。
前洼村党支部书记、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鞠炳锦全程参与了园区的建设发展,“园区这几年发展势头良好,建设的大棚供不应求,还有贫困户自主承包大棚,收益相当可观,不仅脱贫了,还渐渐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鞠炳锦介绍。产业园优先聘用贫困户打工,目前有4名贫困户常年协助园区日常管理,每年务工6—8个月,人均年增收1.7万元左右。
今年55岁的贫困户王京芳,丈夫患病,家中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以前靠种地艰难维持生活。2016年,在鞠炳锦的介绍下到“扶贫农创体”西红柿大棚打工,因为细心能干,当年王京芳就收入1.5万多元,顺利实现脱贫。大棚打工的经验让王京芳心思活络起来,找到鞠炳锦商量大棚承包事宜,鞠炳锦很快就敲定了这件事。2019年,王京芳家的大棚樱桃西红柿产量达到了3.5万斤,纯利润高达15万元。这样的好日子让全家干劲十足,信心满满,连丈夫也病情好转,一起动手勤劳致富。
今年69岁的王百三,因儿子有病被识别为贫困户,镇里安排他在产业园打工,每天有80元打工收入。他每天一早来到园区,把厕所、边边角角的垃圾及时清运出去,然后进入棚内打扫管理,基本一忙就是一整天。“政府对咱真是照顾啊,让我们这些年纪大点的人也能有个打工的地方,这里的活儿不重,干得非常顺心,我一定得把这份工作干好。”
除了直接带贫成效明显,大棚租赁产生的收益还用在贫困户动态帮扶和村庄基础设施提升上,保证6个经济薄弱村每年不低于5万元的集体收入。利用中央资金建设的15个大棚收益,已帮扶镇里90余户贫困户进行了房屋修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