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畔,驱车跨过一道堤坝,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就在眼前。道路两旁,争芳斗艳的野菊花迎风摇动,红瓦白墙的村居民房错落有致,干净清爽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过去可不是这样,家家户户用的都是旱厕,废旧砖头围四边,两块木板搭起蹲坑,一到夏天,苍蝇乱飞,臭气熏天。”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宋传才说。
记者走进村民宋德法家中,旱厕早已被水冲式厕所取代,锃亮的瓷砖、时尚的洁具,一脚踩上踏板,粪污被冲到埋在地下的“农村户厕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最终被处理成清澈见底的中水,既干净又整洁。
宋德法家的厕所改造,只是齐河“厕所革命”的缩影。据了解,截至目前,齐河县已累计完成厕改47711户,今年底前,将基本完成全部涉村街道厕改。
小厕所,大民生。但谈起改厕,农民有“三怕”:怕麻烦、怕花钱、怕粪液满了没法办。
群众痛点,就是改革着力点。齐河县明确:立足“管用、能用、实用”的原则,坚持“求进度更求质量,管当前更管长效”的工作思路,稳扎稳打、有序推进。
不折腾群众,在具体实践中探索最佳路径。通过对1693户“三格式”、焦庙镇枣园村全村改厕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改厕+污水一体化”等三种模式对比论证后,在获得多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确定整县制推广“改厕+污水一体化”模式,全省唯一。
在宋德法家中,记者见证了这一模式的实用性。转到院外,宋德法分别掀开路边依次排开的3块窨井盖,露出埋在地下的“农村户厕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它类似于一个微缩版的污水处理厂,由沉淀池、一体化处理设备、清水池三部分构成。 ”齐河县住建局主任科员宋可勇告诉记者,粪污经便池排入沉淀池后,经过一体化处理设备高效降解,粪便变成了氮气和微量二氧化碳,污水变成了干净无味的清水,透明度超过80分,完全符合排放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设备15年内不用清理粪便残渣,且不需铺设管网,每台设备还能直通生产商信息平台,随时监测运行;一旦出现故障,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维修。
这一模式下,完成一户改厕,连同设备、施工等,每户需投入3500元至4000元不等。为了不给群众增负担,齐河县自2016年至2018年,拿出2.09亿元财政资金,为群众改厕“买单”——在每套设备省、市分别配套300元,其余1400元左右由县里兜底外,县财政另外按1000元/户给予乡镇施工费用补助,剩余差额,由乡村分级承担,不让群众花一分钱。
无论城乡,一刻也离不开用水。但城市都拥有大型污水处理厂,而农村污水基本靠蒸发或直接排入村边的坑塘,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
填补这一短板,齐河以“厕所革命”为契机,按照“政府出资、监管,第三方运营,百姓监督、免费使用”的思路,建成小城镇、农村社区污水处理厂、站35座,日处理规模1.55万吨,基本实现每20个村庄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站。
走进华店镇污水处理厂,在大小不一的各类水池中,污水历经过滤杂质、初沉调解、消毒等环节层层处理,水变得清澈,水质可达到一级A标准,完全可用于农业灌溉。乡镇污水处理厂并不难建,关键在后期管理与运营,齐河县引入第三方,签订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合同,在专业化运营维护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在赵官镇大徐村,房前屋后的绿植、绿波荡漾的荷塘、白墙灰瓦的影壁墙与旁边的村居相映成趣,一派江南小镇般的秀美。赵官镇党委办公室主任孙骥告诉记者,大徐村过去家家用旱厕、污水到处泼,有的厕所甚至建在了大街上,居住环境非常差。如今,坑塘里没有了污水、空气中也没有了怪味,美丽乡村不但有了“颜值”,更提升了“气质”,村里的居住环境比起城里一点也不差,真正补齐了农村生活品质短板,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
戒虚尚实 提效惠民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旱厕改革,是多年来困扰村民的“卫生死角”,却事关农民生活质量,事关农村卫生环境,更是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突破口。齐河县发挥钉钉子精神,立足“管用、能用、实用”原则,关照农民生活实际和切身感受,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既下大力气,也用巧功夫,在具体实践中探索最有效、最管用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粪污排放难、处理难等顽疾,以大手笔的投入、高标准的建设、为民着想的情怀,积小胜为大胜,真正让改厕的过程成为切身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过程。
不独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我们做各项工作,都要戒虚尚实,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务实,则高效可期、事业可成、惠泽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