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海波 通讯员 张绪超
农村工作不好干,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万善乡正在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却让人对这一“共识”有了“新识”,那就是:只要政策对了路,方法对了头,再难干的事,也能“省时、省力、高效”地干好。
万善乡以“平清种增改”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时间虽短,但“建设美丽乡村、巩固基层党组织、促进村集体增收、引导文明风尚”的综合成效正在显现。
集体收入提高之效
5月15日,后马固村村南的池塘内,刚露出头的荷叶随风轻舞,再过3个月,这个4亩多的池塘里将全部被绿油油的荷叶覆盖。去年3月,村委会主任刘兴磊投资3万多元将它承包下来种藕,收入5万元,不仅当年回本,而且略有节余,村集体也有了6000多元的承包收入,过去的污水坑、垃圾坑,现在成了聚宝盆。
万善乡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一典型的带动作用,做大“坑塘经济”,今年,东马固、南马固、后田平、高王段、孝子哭等村的近50亩坑塘全部承包出去。利用闲散坑塘养藕,万善乡巧算经济生态“三笔账”。一是经济账。将闲散坑塘平整出来种藕,当年产生效益,每亩利润在4000元左右,这样村集体可实现直接增收;二是生态账。用藕池替代了原来的垃圾场和卫生死角,周围做好硬化、绿化和亮化,就为村庄增添了一道“荷塘”美景;三是就业账。藕池常年需要管理,这样可直接安排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来管理,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乡党委书记张子民说,“农村增收难,难在渠道单一,大部分村没什么产业,只有靠租集体土地一项,现在,通过发展坑塘经济,我们找到了一条集体增收的新路。”
人居环境改善之效
5月15日,宋村村民宋来武和宋玉江的老宅基上机器轰鸣,一些树根、树杈、树枝等全部深埋,新翻上来的土透着新鲜的泥土味,经过平整,这里将由集体栽种树木,不光增加集体收入,更改善人居环境。
宋村有180多户,空闲宅基地有30多处,因长期无人居住,过去是残垣断壁、杂树横生,“平清种增改”工作给铲除这些牛皮癣带来了契机,“我们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开展讨论,确定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对老旧宅基重新平整、统一管理,从4月26日起,不到20天的时间,已完成20余户,群众对这项工作很支持。”宋村支部书记宋春改说。
万善乡根据班子建设、村庄实际和群众认可度,确定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先期打造宋村、前万善、万善屯、西贾村等村庄为示范点,开展清理闲散宅基、坑塘种植绿化树木工作,并及时总结典型做法和经验,向全乡推广。他们将村内闲散宅基地统一整理后,栽植经济苗木或其他经济作物,形成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条块经济,最大程度上盘活、经营好集体资产。
乡风文明之效
美在其外,文明在其内,“平清种增改”,让万善乡“内外兼修”。
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程红镁介绍,结合“扫黑除恶、固本培元、增收减负”集中行动,乡经管站对各村的集体土地发包合同进行了重新认证,对违规发包、低价发包、发包时间过长的一律重签,此举不仅收回了集体土地,更融洽了干群关系。
目前,万善屯村将收回的20余亩集体闲散地块重新发包,签订协议,仅此一项,就使村集体增收1.5万余元;葫芦营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将原来被长期侵占的38亩集体地统一收回,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对外发包,直接增收1.8万余元,整治效益明显。
在“平清种增改”中,各包村干部、党支部书记、两委干部亲力亲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短时间内在全乡掀起一股打扫卫生、清洁家园的劳动热潮。截至目前,已动用人力3000余人次,大型机械60余台次,全乡各村庄的街道、胡同、坑塘、闲散宅基的“脏乱差”得到基本治理。
万善乡确立“冉子文化+特色产业+生态观光”的文旅兴乡的发展理念,在全乡范围内营造“赏花果·诵国学”的深厚氛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善”文化,真正将万善乡打造为齐鲁大地的“万善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