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调整农业结构为着眼点,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粮改饲”范围,推进跨区域联动机制,拓展试点面积,加快整体推进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巩固提升“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像围绕生姜产业,积极打造全国一流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研发基地、集散基地,“中国生姜之乡”区域品牌、“莱芜姜、保健康”文化品牌、“姜老大”等产品品牌进一步做大叫响,生姜已成为莱芜特色农产品的代名词。培大做强茶叶、草莓、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等高效特色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多点支撑农业发展。全市建设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6万亩,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到8处、4200余亩。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企业)20多家,年产鲜菇6.2万吨,中药材总面积6万亩,其中白花丹参3万亩。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230个,发展一村一品专业镇7个。加快特色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存栏莱芜黑猪核心群600头,年向社会提供优质肉猪10000头。全省首家地方山羊遗传基因库存栏羊品种达到13个,存栏种羊1000只。渔业生产特色鲜明,重点是水库渔业,主要养殖方式是水库大水面增养殖,截至9月底完成水产品总产量2230吨。
二是以确保舌尖安全为着力点,大力加快优质农产品保障水平。实施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把发展标准农业作为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先后编制生姜、大蒜、鸡腿葱等农产品50多项标准化技术规程和10多项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生姜生产技术规范》(GB/Z 26584-2011)成为最新国家标准。全市按照“龙头企业+标准+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先后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6个、市级44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56个。全市国家、省、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128家,省级畜牧旅游示范点4个。创新实施“红黑榜”制度,成功绘制全市第一张“韭菜地图”,推行韭菜产品“双证制”管理。认真落实农药经营备案制度,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52种高毒农药,健全市区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均合格率达到99%,实现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三是以聚焦稳定市场为着重点,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生猪、精细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截至目前,核实2018年小麦种植面积8.65万亩,种粮大户14户、面积1889亩。新增政策性马铃薯保险,投保面积4000亩。玉米、棉花、花生、蜜桃、苹果和温室大棚投保工作进行中。鼓励各类农业主体积极创建著名、驰名商标,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效应。同时,加快农产品电商建设,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全市50%以上企业都涉有农产品销售,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电子商务企业173家。全市建设淘实惠农村网点135个,每家网点增加利润2000多元,带动就业400多人。像位于莱芜边远山区的凯瑞山楂合作社,既注册了阿里巴巴批发平台,也开设了淘宝、京东零售终端,通过电商渠道年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