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鲁西北黄河冲击平原地区的平原县,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已经建县2200多年,从未改过县名。东汉末年,刘备在这里坐过4年县令,后来走出平原成就了蜀帝霸业。
历史上,这个传统农业县的历任县官,曾为探索农业大发展前赴后继,先后探索出许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动作。平原县的农业发展史有一串坚实的足迹,有前天的辉煌与苦涩,有昨天的进取和徘徊,又迎来了今天的深度对外开放,平原农业正经历一场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将努力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奉献平原模式。
回望:平原农业的辉煌与苦涩
1990年平原成为全国第一个玉米单产过千斤的县,全国粮食生产现场会在平原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农业部部长何康亲临参会,全国各地干部陆续来平原参观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平原蛋鸡存栏量突破1000万只,被评为全国蛋鸡第一大县,纸浆蛋托就发明于平原,著名新闻报道《鸡蛋远行》《平原鸡蛋滚过三道坎》曾名振全国。
平原还是全国著名的鸽乡,每年正月初八恩城鸽子会已延续500年,1992年平原举办中国(平原)首届鸽子节,县委、县政府把鸽子节新闻发布会开到了人民大会堂,当日央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都予以报道,很多外国友人奔鸽赴平,平原对外开放因鸽子而红极一时。
从1993年起,平原人为改变只会种小麦玉米的旧貌,县乡两级干部带领群众成群结队、一拨又一拨地跑到寿光学习蔬菜大棚种植,县里聘请寿光农民来当“平原科技副县长”,每个乡镇在拖欠干部工资的情况下也都到寿光去高薪聘请“科技副镇长”,蔬菜产业发展的电视新闻天天热播,全县冬暖式蔬菜大棚一度发展到5万个,平原黄瓜、西葫、西红柿、韭菜分别连片达到3万亩。
2002年,平原县组织了600名农民自费包专列下温州,学习民营经济发展,试图把农业大县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摆脱农业县无税收无效益的僵局。接下来几年,平原依托农业发展起了豆制品加工、木器加工、淀粉加工、乡吧佬食品加工等一系列家庭作坊,民营经济在平原村村冒烟、遍地开花。
2006年,平原人搞小康村创建,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秀美农村”三大工程,全县在农业领域实施了一批小农水、桥涵闸建设,在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上增加了投入,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电相联的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平原农业历经辉煌,历届县委、县政府都为农业付出过艰辛探索,推动了全县农业经济的拔擢奋进。回望平原农业昂扬高歌40年,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成就。但与成就相伴相生的也有羞涩、有苦衷:粮仓满了,钱袋却没鼓;蔬果品种多了,品质却没叫响;农业生产作业规模化了,化肥农药种子管理还是简单粗放;冬暖式大棚成方连片有了规模,但与智慧大棚、超级大棚相比,产品档次、管理手段等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传统大棚更有可能被时代甩在后面;全县注册的农产品商标上百件,但没有打造出响当当的地理标志;蔬菜交易市场虽然数量众多,但交易模式老化、菜品没有真正端上高档餐桌、没有真正打入大型商超专柜;农产品加工只是停留在初级加工、半成品层次,没有真正建成让消费者津津乐道的名牌食品企业,各产区仍然是卖原粮、卖原奶、卖鲜菜,产业链没有抻长;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没有起步,农业体验、蔬菜公园、果品休闲等因农而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农民变股东、当产业工人的新农经济模式没形成体系。
综所上述,平原农业走到今天,已经遇到种种瓶颈,面临道道门槛,内生动力不足,体现到农民身上的是效益不好再提高、风险随时都会有;体现到县这个层面,就是整个农业呈现出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品牌不响、特色不明。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说:乡村振兴历史重任在肩,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平原农业亟需来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思维变革、方式变革,亟需实施一场农业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
突围:平原农业的破壳与重组
当时光迈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度对外开放的今天,平原县迎来振兴农业新的脉动,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孕育成熟,47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县可能要响一声春雷:百万亩沃野畴陇将“犁”出带有科技支撑、人才支持、资本助力、模式创新、效益激增的大农业棋局。
2017年初,新一届平原县级班子成立。县委、县政府认真调研分析“如何定位平原,如何找准平原发展的支点? ”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多个角度的反复论证之后,县里认为: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学浙江、学温州,为什么差距越拉越大?就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我们用不上,而我们自身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江浙有山水,我们有土地,做土地文章是我们振兴乡村绕不过去的路,也是最近最现实的路。去年初,平原县就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领创办农业合作社”,逐步把零零碎碎的农田集中起来,而且集中到党组织领创办的新型经营主体,破解空心化农村低效种地的困局,进而打造“千亩方田、万亩方田”,握紧拳头之后,进一步与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次嫁接”,最终把全县100万亩良田“打包”推介出去,吸引高端品牌、高端人才、雄厚资本注入平原。
经过近两年努力,平原县农村党支部领创办土地合作社普及开来,近100万亩耕地完全可以流转出来。平原县主要领导认为:“100万亩农田完全有可能把全国的重点农企引到平原。因为,这100万亩地不是一般的地,而是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整合起来、县委县政府说了算的地。把这些地作为平原深化对外开放的资源、推出去,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把优质农产品卖到全国,一产搞优质,二产搞精深加工,三产把外地人引过来,不仅老百姓有收入,而且税收也会上来。因此,利用100万亩地开展双招、双引、双创,这条路走好了就是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之路,为平原地区、传统农区开展乡村振兴趟出一条路子。 ”
平原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志勇认为,农业用好了是优势、用不好是劣势,把耕地有机整合起来之后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传统农业县的平原,要用足用活100万亩良田,下决心实施农业板块的“破壳”与“重组”,让百万亩农田发生一次化学反应,做出现代农业、优势农业新的文章。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